传统可以上溯至亚里士多德的概念经典观,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直在心理学中占有主导地位(Smith & Medin,1981)。该观点认为,一个概念中所有的样例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特性或特征(Medin,1989)。概念经典观(classical view of concepts)尤其认为,被表征的特征对于个体而言是必要条件,同时对于总体来说是充分条件(Medin)。前者是指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有这一特征才能成为这个概念中的一员。例如,“有三条边”是三角形概念的一个必要特征,没有三条边的图形自然就不能被称为三角形;一组特征对于总体而言是充分条件指的是,任何客体只要符合这一系列特征就自动归入这个概念。例如,“有三条边”、“封闭的几何图形”这一系列特征就是定义一个三角形的充分条件,任何物体只要符合这两个特征就可称为三角形。表7-1呈现了关于系列特征和概念的一些其他例子,它们都说明了个体必然和总体充分的意思。
表 7-1
经典观中还有一些引申的含义:第一,它推定概念是在心理上表征一系列的特征,也就是说,概念不是特定样例的表征而是一种抽象,包含了所有样例都必须具有的性质和特点;第二,它推定类别中的成员是界定清晰的,它们要么是具有所有充分必要的特征(此时它就是该类别的一员),要么是缺少一种或多种特征(这样它就不是该类别中的一员);第三,它意味着一个类别中所有的成员生就是平等的,也就是说,就像没有“较好的”或“较糟的”三角形一样。(www.xing528.com)
Eleanor Roach及同事进行的研究工作(Rosch,1973;Rosch & Mervis,1975)质疑了传统的论调,并且降低了人们对经典观的关注。Roach发现人们在判断类别中的成员时,在“吻合性”方面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北美洲的人大多认为知更鸟和麻雀是非常吻合鸟类特征的样例,同时觉得小鸡、企鹅、鸵鸟就不那么吻合了,请注意这一结果给经典观带来的问题和麻烦。在经典观中类别只有“全或非”的分界。某个实例(如知更鸟或鸵鸟)要么属于这个类别,要么就不是。这种观点就没法解释在人们的印象中某些鸟比另一些鸟“更像鸟”的现象。
人们对类别中典型性的判断,影响了他们之后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我们在本章最初已经提到,在句子判定任务中,人们对句子“知更鸟是鸟”的反应要快于“小鸡是鸟”的反应(McCloskey & Glucksberg,1978;Rosch,1973;E. E. Smith,Shoben & Rips,1974)。当要求被试列出属于某个概念中的例子时,人们更倾向于列出典型性的例子而不会是非典型性的例子(Mervis,Catlin & Rosch,1976)。同时,语意启动研究表明,高典型性的例子更易产生启动效应(Rosch & Mervis,1975;Rosch,Simpson & Miller,1976)。
这些研究结果在经典观的框架下都很难解释。另外,其他研究也对“人们在判断类别成员时储存和参照一系列必要特征”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在McCloskey和Glucksberg的研究中(1978),他们给被试一张项目列表,要求他们判断这些项目是否属于某个特定类别(例如,“椅子”是否属于“家具”)。经典观预计人们的回答会高度一致,但是在McCloskey和Glucksberg的实验中,被试却不同意那些非典型性的例子(例如“挡书板”是不是“家具”)。事实上,被试在不同阶段的反应中常常自相矛盾。这个研究结果对经典观中类别具有明确清晰的界线这一点提出了尤为激烈的反对意见。最后,即使给被试特定的指导语,大多数人仍然难以总结出某个类别成员的特征列表,既能反映对于个体的必要性,又能反映出对整体的充分性(Ashcraft,1978;Roach & Mervis,19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