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ric Neisser(1976)提出一个赋予注意以完全不同理念的理论,称为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他认为,我们并不会过滤、遗忘那些不想要的材料,或让这些内容衰减,而是在第一时间里其实就根本没有接收到它们。Neisser把注意比作摘苹果。所注意的材料就好比是我们从苹果树上摘下的苹果,我们抓住了它;未被注意的材料则是那些未摘下的苹果。认为那些未摘下的苹果会从我们的手中“漏过去”显然是荒谬的;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未被摘下的苹果依然留在树上。Neisser以为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之所以未被注意到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它们只是被认知加工遗漏了而已。
Neisser和Becklen(1975)做了一个关于视觉注意的实验。他们创立了一项“选择性观看”的任务,要求被试看两部有视觉叠影的电影中的一部。图4-3显示的就是被试在实验中所看到的一个例子。第一部电影放的是“手的游戏”,就像是我们小时候玩的那样,一个人的手放在另一人的双手之上,手在下面的人要出其不意地拍击上面一双手的手背。第二部电影播放的是三人传递、运球或运球传递的打篮球场景。实验要求被试“追踪”(注意)其中一部电影,而且一旦目标事件(如在第一部电影中的拍手或第二个电影中的传递)发生,他们都要按键反应。
Neisser和Becklen(1975)发现,首先,即使所注意电影中的目标事件以每分钟40幅的速度放映,被试也能相当轻松地跟上影片的节奏。但被试忽略了非注意电影中目标事件的出现。
被试同样没有注意到非关注电影中出乎意料的事件。例如,监控打球游戏的被试没有注意到拍手游戏电影中一个玩家停止了拍手,而开始将球扔向另一个玩家。Neisser(1976)相信只能用有技巧的知觉而不是用被过滤的注意才能解释这种表现模式。Neisser和Becklen认为:(www.xing528.com)
一旦电影的内容为被试所了解,那么打球游戏(或拍手游戏)中连续和连贯的动作会引导被试对后继画面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所见到的会指引进一步去看什么。认为在新异的场景中当场就能设立特定的“过滤器”或“门槛”以阻隔无关材料深入渗透到“加工系统”的内部,这一假设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用视觉追踪特定事件的正常知觉技能“被简单地用于所注意的而不是其他的情节”(1975,pp.491-492)。
图4-3 Neisser和Becklen(1975)研究中使用的典型录像资料概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