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患者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7条原则:
1.先排险后施救 在实施现场救护前应先进行环境评估,必要时,排险后再实施救护。如因触电导致的意外事故现场,应先切断电源排险后再进行救护;如有害气体造成的中毒现场,应先将患者脱离险区再进行救护,以保证救护者与患者的安全。
2.先复苏后固定 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骨折固定。
3.先止血后包扎 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应立即用指压法、止血带法或药物等方法止血,然后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
4.先重伤后轻伤 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者。但当大批患者出现时,在有限的时间、人力、物力情况下,应在遵循“先重后轻”原则的同时,重点抢救有可能存活的患者。
5.先施救后运送 过去救治患者,多数是先送后救,“抬起来就跑”。这样常耽误了抢救时机,致使很多患者丧失了性命。现在提倡先救后送,指对急危重症患者,须进行现场初步的紧急处理后,才可在严密监护下转运至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www.xing528.com)
6.急救与呼救并重 有多人在现场的情况下,救护与呼救应同时进行,以尽快得到外援。只有一人的情况下应先施救,后在短时间内进行电话呼救。
7.搬运与救护一致 过去在搬运危重患者时,搬运与救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并不是十分统一的。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救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在许多情况下,协调配合不好,途中应该继续抢救却没有得到保障,加之车辆严重颠簸等情况,结果增加了患者不应有的痛苦和死亡。德国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交通事故的伤亡情况,发现其中有2/3是因现场急救和转运不及时、不恰当所致。1970年4月8日,日本发生一次煤气爆炸事故,因现场急救和转送不及时,造成79人死亡、428人受伤。因此,患者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决定了搬运和救护应创造条件合二为一。搬运和救护应在任务要求一致、协调步调一致、任务目标一致的情况下进行,这样在运送危重患者时,就能减少患者的痛苦,避免患者死亡,安全到达目的地。
大量急救实践证明,急救者越接近患者,患者受伤后等待时间越会缩短,患者的存活率就越高。急救时间的标准为:①最佳急救期:伤后12小时内;②较佳急救期:伤后24小时内;③延期急救期:伤后24小时以后。
知 识 链 接
院外急救必须遵守的7条原则:先排险后施救、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施救后运送、急救与呼救并重、搬运与救护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