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所致的伤害急剧增加,为使危及生命的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世界各国都十分注重现场救护与转运,积极培训急救医护人员,完善院外运输装备。目前,在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将院外急救、院内急诊科抢救和危重症监护连成一体,形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但各国发展极不平衡,其模式和投入的医疗技术力量均有其本国特色。
英国在1948年开始推行“国家卫生服务制”,免费提供医疗服务。在急诊服务中具备由门诊、诊所、健康中心、急救站和医院所组成的急救网。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要求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获得国家卫生部门授予专业职称后,才能从事急救工作。目前英国的急救和转运能力较强,能做到陆、海、空的立体救治和运送。
法国在1956年巴黎首先组成了急救系统,并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ICU,使当时因脊髓灰质炎大流行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救治。1965年发展成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凡参加该体系网络的法国公民,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意外,均可向该机构呼救。1986年正式规定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特征和使命,开始使用全国性的急诊医疗电话号码“15”,并规定呼叫反应时间为8分钟。其救护设备装备先进,急救车和直升机上的设备相当于一个小型重症监护室,作为可移动的监护病房。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急救工作最有成效的国家之一。1976年成立了世界急救、灾难医学学会,其救护车标准列世界前茅,车内装有心电监测、心肺复苏、外伤处理、静脉输液等设备,并配备高灵敏度的通讯装置,具有视屏图像传输功能。1980年德国开始用直升机运送患者,也称“空中救护车”,它速度快,携带急救仪器药品齐全,训练有素的急救运护人员在飞机上仍可进行救护。目前有30个直升机救护站,覆盖全国面积的95%,实行50公里半径空中救护,10分钟赶赴现场,是世界上空中急救最发达的国家。(www.xing528.com)
美国EMSS的建立晚于欧洲一些国家,但发展快。1942年美国波士顿可可谷发生火灾,当时成立了烧伤中心,把烧伤患者集中治疗,取得良好效果。1956年开始建立综合性监护病房,1968年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1970年部分城市成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通过指挥中心,协调院外的现场急救。同年成立急诊护士协会。1976年国会通过EMSS法案,将全国分成304个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区,形成全方位、多层面急救网,使危重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护。目前,美国将警察、消防和医疗救援综合为一体,形成“91l”体系。
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急救医疗的建设。1963年修订的消防法确定急诊患者运送由消防部门负责,消防部门设有急救队,急救队通常配备一辆急救车和3名急救人员,其任务是把患者从现场运送到医疗机构。日本在70年代就已建立了三级急救医疗机构和急救情报系统,并建立了急救医疗教育制度,有一套覆盖全国、设施完备、层次分明的急救医疗服务网。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急救站。60年代初,救护车一般只起到对患者的转运作用。1978年北京制定《关于救护车的使用规定》,使我国的救护车使用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1980年北京、上海等地正式成立了急救中心,许多城市逐步建立了急救站和急救分站,对急危重症患者和意外灾害事故伤员实施现场急救和转运,急诊医学与急救护理学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7年卫生部颁发《关于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的通知》,对各级急救组织提出了通讯灵敏、指挥有效、抢救及时、减少伤亡的工作目标。1994年《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一级医院设立急诊室,二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1995年《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工作管理办法》制定了灾害事故医疗救援的组织、灾情报告、现场医疗救护、患者运送、部门协调、培训和医疗救护队基本装备等标准。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城市院外急救网络,全国所有省会城市和大部分地级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急救中心。随着急救运输工具的改进,先进仪器的装备及急救医护人员的培训,我国急救水平逐年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