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学始于19世纪南丁格尔(F.Nightingale)时代。在1854—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士兵伤亡惨重,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奔赴战地医院,以忘我的工作精神、精湛的护理技术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经过半年的艰苦努力,使伤员病死率从42%降至2.2%。南丁格尔的出色表现奠定了现代护理学在医学领域的历史地位,亦说明有效的抢救及急救护理技术对患者的救护是非常重要的。
知 识 链 接
南丁格尔于1820年5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毕业于剑桥大学。由于其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杰出贡献而被推崇为民族英雄。1860年,她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被誉为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1901年,她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1907年,英国国王授予她最高国民荣誉奖,这是英国妇女中第一位受此殊荣者。1912年,国际护士会确定将南丁格尔诞辰日作为国际护士节。同年,国际红十字会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九届大会上,正式确定设立南丁格尔奖章,作为各国护士的最高荣誉奖,该奖章每两年颁发一次,获奖者每次最多不超过50人。(www.xing528.com)
分析战伤死亡率下降的原因,人们发现有效的抢救系统及急救护理技术,在抢救成批出现的伤员时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亦能在平时急救和运送患者方面起关键作用。20世纪50年代初期北欧暴发流行性脊髓灰质炎,许多患者因延髓麻痹导致呼吸衰竭。为抢救患者,麻醉科医师携带呼吸器(铁肺)介入病房的抢救,通过气管切开,畅通气道和肺部人工通气进行救治,配合相应的特殊护理技术,使患者病死率明显下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于监护呼吸衰竭患者的“监护病房”。60年代,随着电子仪器设备的发展,急救护理技术进入了有抢救设备配合的新阶段,心电示波器、电除颤器、人工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的应用,使急救护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得到了相应发展和创新。至60年代末,现代监护仪器设备的集中使用,促进了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建立。196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建立“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从医务人员在医院内等待患者和抢救患者,改变为到发病地或事故现场进行抢救处理的现场急救。这一变革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70年代更多的国家组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训练各行各业的人员作为二线急救组织成员,重视现场抢救,重视急救护理教育。在德国召开的国际医学会议,提出了急救事业国际化、互助化和标准化的方针,要求急救车装备必要的仪器,国际间统一紧急呼救电话号码等。1979年,美国医学会正式承认急诊医学为一独立学科,成为医学科学中的第23个专业学科。1980年7月美国举行的首次注册急救护士考试,正式确定了急救护士的地位。1983年第一版《急救护理实践标准》一书问世,标志着急救护理开始进入专业发展阶段。
我国现代急诊、急救事业起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伤员的战地初级救护和转运。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在若干大、中等城市建立了急救站和救护站,配合各级医疗单位抢救了大量急危重患者和伤员,培养了一批初具规模的急诊、急救队伍。医院各病房将危重患者集中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或急救室,以便于护士密切观察与护理;将外科手术后患者,先送到复苏室,清醒后再转入病房。70年代成立了心脏监护病房,以后相继成立了各专科或综合监护病房。80年代初,卫生部先后颁发了“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城市医院建立急诊科(室)的方案”等文件,提出了建立健全急救组织,加强急救工作,逐步实现急救现代化的一系列意见。此后,急救医学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学科,急救护理体系也应运而生。1986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成立,至此我国的急诊医学开始正式作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向前迈进,同时促进了急救护理学在国内的发展。1988年教育部将《急救护理学》确定为护理学科的必修课程,急救护理学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护理学会及护理教育中心还多次举办了急救护理学习班,为开展急救护理工作及急救护理教育培训了人才。根据卫生部的要求,目前全国县级以上的综合性或专科医院都组建成立了急诊科,与相应的急救中心形成急救网络,并规定我国统一的急诊呼救电话为“120”。部分地区已开始试行医疗急救电话“120”、公安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及交通事故报警电话“122”等系统的联动机制,一些发达城市还在积极探索海、陆、空立体救援的新模式,以便进一步缩短急救平均反应时间,提高急救效果。2005年,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如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患者护理等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这是我国急诊专科护理建设与发展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彰显急救护理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