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成果简介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成果简介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2]龚坚.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高教论坛,2012(5).[3]牟延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路径——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1(1).[4]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成果简介

[1]丁永祥.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略.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龚坚.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讨.高教论坛,2012(5).

[3]牟延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当代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新路径——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民族艺术研究,2011(1).

[4]龙先琼.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特征及其保护原则的理论思考.湖

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5]乌丙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保护“的由来和发展.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6]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民间文化论坛,2004(3).

[7]周亮.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8]马莉.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9]赵静.花儿艺术特征分析.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0]赵毅.论西北“花儿”的现状与未来.歌海,2011(1).

[11]韩喜玉.《格萨尔史诗流布格局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7(3).

[12]韩伟.《格萨尔》史诗原型的独特内涵.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13]王兴先.藏、土、裕固族《格萨尔》比较研究.西北民族研究,1990(1).

[14]吴伟.论《格萨尔》的人物性格.中国藏学,1991(4).

[15]王文仁,柴森林.河西宝卷的分类、结构及基本曲调的初步考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16]金波.独具魅力的河西宝卷.科技风,2008(12).

[17]王文仁.河西宝卷的内容分类及结构特点.歌海,2010(4).

[18]段平.论“宝卷”的宗教色彩和艺术特征.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

[19]马兴胜.兰州太平鼓的特征与功能.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20]冯小琴.兰州太平鼓文化内涵阐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21]王伟丽.陇东道情皮影戏的音乐特点.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2).

[22]姜晓芳,贺宇.皮影戏的起源说.艺术教育,2008(10).

[23]魏育鲲.“凉州贤孝”初探.音乐天地,2005(4).

[24]霍志军.凉州“贤孝”艺术的文化渊源及特色.文艺研究,2009(3).

[25]杨晓燕.庆阳剪纸的意象特征与审美意蕴.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26]郑勤砚.庆阳剪纸艺术.丝绸之路,2000(1).

[27]王卓.临夏砖雕制作技法.甘肃科技,2008(9).(www.xing528.com)

[28]隋建明,黄丽珉.甘肃临夏砖雕的艺术特色.装饰,2003(5).

[29]刘雁翔等.天水伏羲文化资源及旅游开发论析.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0]卢军伟.“非遗”保护过程中民间角色与政府作用的探讨——以天水太昊伏羲庙祭典为例.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1]姚自昌.北豳周祖农耕文化浅说.古今农业,2002(4).

[32]武国荣.风雨荒冢周祖陵.世界博览(看中国),2007(2).

[33]赵献春.论西王母神话的嬗变.社科纵横,2004(3).

[34]魏晓虹.试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太原大学学报,2006(4).

[35]常清民.黄河古筏风俗考.民俗研究,2003(3).

[36]邓明.皮筏的源与流.档案,2003(6).

[37]陈小丽.兰州牛肉面品牌的文化拓展问题探析.社科纵横,2012(7).

[38]马竹书.兰州牛肉面产业发展再思考.甘肃科技纵横,2012(5).

[39]赵逵夫.汉水与西、礼两县的乞巧风俗.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0]郭昭第.西和乞巧节的地域表征及乞巧歌的文化精神.兰州学刊,2011(4).

[41]柯杨.甘肃省西、礼两县的乞巧节——真正的女儿节.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

[42]冉腾.保安腰刀传统工艺的流变与发展模式研究.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2).

[43]王延娜.社会文化变迁下的保安腰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4]万婷.甘谷脊兽艺术初探.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5]姜洪源.水车档案:述说黄河水车的历史.山西档案,2007(3).

[46]陈乐道,王艾邦.古韵新声——黄河水车史档解读.档案,2003(6).

[47]陈震林,任继祖.静宁烧鸡加工工艺.甘肃畜牧兽医,1998(1).

[48]王艳红.当代崆峒武术引入地方高校的可行性分析.辽宁体育科技,2012(2).

[49]张念,毕存箭.我国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叼羊文化研究.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8).

[50]蔡知忠.话说壳子棍.中华武术,1996(6).

[51]石磊.独门实战棍法——壳子棍揭秘.精武,2004(2).

[52]鲁勇,汪兵.西棍之冠——天启棍.搏击·武术科学,2009(4).

[53]蔡智忠.论陇右传统棍术.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