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兰州黄河水车已经成了兰州人民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工具,深深影响了当地文化。
第一,由于兰州黄河水车当时的制造技术先进,能充分利用当地木材资源,是当时很好的水利灌溉工具,既极大程度地改变了黄河两岸靠天吃饭的困境,也让兰州黄河沿岸的农民对它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性。清、民时期,兰州黄河两岸的农民视水车为生存的命脉——水源通畅,则丰年在望;水源断绝,则禾苗无收,一年的生计都会寄托在水车上。据档案记载:1946年农历8月,皋兰县新城乡青石关2辆水车被洪水冲毁,结果秋禾全无收成,乡民欲修水车,而“无奈十室九空,饥寒难顾”,但如果不及时修缮水车,影响了冬季农田灌溉又会导致来年春夏季歉收,因而乡民十分焦急,为此乡民代表颜远峰、张存德等10人于11月2日联名呈请省参议会“救困扶倾,关心民瘼”、“赈济拨款,建修水车”,并附上《业务预算书》一份,申请贷款737.3万元。11月22日,省政府回复省参议会:“业经本府函准中国农业银行兰州分行贷款修理,并令皋兰县政府转饬,迅速依法迳恰办理再案。”[5]像这样申请修缮水车的记载,案卷中处处可见。不可否认,黄河水车在水利灌溉史上曾经发挥过独特的作用,是黄河沿岸人民数百年来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工具之一,但是,人们对它所产生依赖心理也制约了社会的发展。(www.xing528.com)
第二,自从水车创制以来,一直都屹立在黄河岸边,既有极大的实用性,又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成了兰州一道亮丽的风景。清末时期,一位到兰州游历的外国人面对黄河水道上五辆一组庞大的水车群,摁下了照相机的快门,他把这幅照片做成一帧明信片寄回了他的国家。有意思的是,时隔一个世纪以后,有个叫王佳楠的中国人又从国外的街边小摊上把它买了回来,刊登在《明信片清末中国》一书的封面和首页上。2005年,兰州水车博览园建成并向公众开放,被人们称赞为目前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文化主体博览园。同年,兰州黄河水车携手荷兰风车,进行一次东方文明与欧洲文化的交融,作为“国家名片”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展现给世界。2005年9月6日,《水车与风车》邮票正式在全世界发行。2006年,黄河水车制造工艺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兰州黄河水车作为一张文化名片又一次被人们重新认识。黄河水车现在作为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物,矗立在兰州城的黄河边上,作为兰州市所独有的城市景观特征,将兰州与其他黄河沿岸城市相区别,它不仅弘扬了黄河文化,也增强兰州人民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和自豪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