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农业习俗: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甘肃农业习俗: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形成了多方面的生产习俗。在农业民俗中,最重要的是人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甘肃农业习俗: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农业生产历史,形成了多方面的生产习俗。这既是人民群众对农业生产长期观察的结果,也是他们长期参与生产劳动的经验总结,又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理论知识。在农业民俗中,最重要的是人人皆知的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通过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长短的方法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它们依次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方便记忆,人们把它编成了前面所说的那首二十四节气歌谣。节气是华夏祖先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创造出来的宝贵科学遗产,是反映天气气候和物候变化、掌握农事季节的重要理论依据,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之开始。

雨水:每年的2月19日或20日,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但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比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人们开始耕种。

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子等夏熟作物颗粒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6月5日或6日,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了。

夏至: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www.xing528.com)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表示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即将变凉。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汽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曰“白露”。

秋分:每年的9月23日或24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地面开始结霜,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或8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北方冷空气增强,气温迅速下降,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

大雪: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小寒:每年的1月5日或6日,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数九寒天,表示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到了。

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各地还普遍流行正月十九盼丰收的“添仓节”;棉区棉农在元宵节看灯芯盼棉花丰收;南方用水占卜年成的好坏;广东除夕把盐米放在灶上用碗盖起来,看米的聚散占卜来年收成的丰歉等,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习俗,影响着人们的春耕秋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