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庙会:由来与发展

甘肃庙会:由来与发展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直到秦代,庙会依然与祭神活动密不可分。汉代以后,庙会的主体性质受道教和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它们之间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另外,有些地方把无庙有市的集会也称作庙会,使庙会的含义更加宽泛。

甘肃庙会:由来与发展

最初,“庙”只是人们供奉祖先或其他神灵的地方。庙会就是人们聚集在庙的周围祭祀神灵,所以庙会源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祭祀活动。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先民们选择了在庙的周围通过供奉与祭祀的方式与之对话。在此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进献供品、举行祭奠仪式,有时为了渲染气氛还会演出一些精彩的歌舞,即社戏,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一直到秦代,庙会依然与祭神活动密不可分。

汉代以后,庙会的主体性质受道教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西汉时,道教初步形成。东汉时期,佛教也传入我国。它们之间互相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于是,就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北魏时期,佛、道二教不仅举行“行像”(即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之间巡行),还在寺院道观中举办道场,定期做法事或举办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去听经,顶礼膜拜。

六朝以后,全国各地竞相修建道观寺院,一时间道观寺院星罗棋布,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于是,附之于佛寺、道观的庙会也就逐渐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庙会既可以设在以前祭祀祖先神灵的家庙附近,也可以设在供奉道家先祖的道观或供奉佛祖的寺院周围。唐宋时期,两教均达到了全盛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也应运而生,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戒、水陆道场等等。其后,在宗教仪式上又慢慢增加了一些娱乐活动,如舞蹈戏剧、出巡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于是,庙会就出现了崇神、崇仙和崇佛共存,祭祀与娱乐并举的局面。

元朝以喇嘛教为国教,其他宗教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压,佛、道之间矛盾激化并引发辩论,行像之风开始衰落。明代时期,许多庙会开始向集市的性质转变,大多数人去庙会主要是游玩观光或购买商品,真正进行祭祀或拜谒的人并不多了。庙会期间,临时建成的饭馆、酒肆、茶馆林立,它们一般在布棚、席棚中营业,也有设在露天的,主要卖一些如浆水面、酿皮、麻食、臊子面、糊辣汤、羊肉泡馍、小笼蒸饺等风味小吃。有些庙会还卖农具、土产品、日用品和家畜家禽。到了清代,庙会已经演化为“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两种。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而后者则是把神像抬出庙外巡行,是没有集市但有表演的庙会。另外,有些地方把无庙有市的集会也称作庙会,使庙会的含义更加宽泛。(www.xing528.com)

随着时代的变化,古老的庙会亦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借庙会之时洽谈生意,或展示民俗,而展示民俗一直是庙会最主要的特色,内容有舞狮、传统民族花会、现代舞、民俗人物造型、传统商业“幌子”展、老照片展、民间手工艺展、特价书市和戏剧、武术杂技专场等。可以说,现代的庙会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购物餐饮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传统民族特色。

庙会的名称,一般以庙的名称命名,如城隍庙庙会、关帝庙庙会等;也有以日期命名的,如二月二庙会、三月三庙会等。也有其他特例的,如华县高塘镇每年农历十月一日庙会上出售古衣的特别多,所以就叫“赛古会”;该县城东南福成山,每年二月初八有祭祀少华山山神的庙会,当地农副产品耙杖、锨把等均集中在此销售,所以号曰“杖把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