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类的产生,几乎每个民族都有一个美丽的神话。在中国的大地上,许多民族都尊称伏羲、女娲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1.伏羲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皇羲等,生于古成纪(今甘肃天水),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传说,伏羲为人首蛇身,是华胥氏在雷泽踩了大脚印后感孕而生。《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就有一个龙身(蛇身)人首的形象。唐·李冗《独异志》(卷下)记载: “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伏羲女娲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除了人祖外,伏羲还是一个统治一方的帝君。《淮南子·时则训》中载:“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槫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高诱注曰: “太皞,伏羲氏,东方木德之帝也”,即伏羲在五帝中为东方天帝。又相传他曾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创造了八卦,这是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制婚嫁礼仪、始造书契、发明陶埙、任命官员等等,至今民间还有许多祭祀伏羲的场所和活动。
伏羲庙,在甘肃省天水市城区西关伏羲路,于1963年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等,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20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总书记来天水视察,亲笔写下了“羲皇故里”的碑文。
太昊陵,是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河南省淮阳县羲皇故都风景名胜区,毗邻风景秀丽的万亩龙湖,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太昊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所以,其陵墓被誉为天下第一陵。传说,民间对太昊陵的祭祀活动绵延千年之久,每当初春时节,世界各地几百万人涌向淮阳县太昊陵庙朝圣伏羲,日均10万人,历时一个月。另外,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动。太昊伏羲陵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历时约3000年,历代帝王共举行52次御祭。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亲笔题词留念。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女娲
女娲,又称女娲氏,娲皇等,生于古成纪(今甘肃天水),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上古氏族首领,后来逐渐成为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
在神话中,女娲的主要神迹有二:一是炼石补天,二是创造人类。关于女娲造人的神话有两种,一种是她和伏羲兄妹成婚后生人,另一个就是抟黄土造人。关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见于《风俗通义》:上古的时候,盘古从混沌中开辟了天地,临死化身,又创造了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草木虫鱼,但是忘了造人。女娲神取了一些黄土,掺了些清水,和了一堆泥巴,然后照着自己的形象捏了一个小人,往地下一放,这小人竟然活了,围着女娲又唱又跳。女娲又继续用手捏了许多男男女女,但大地毕竟太大了,在她疲惫不堪时拿起一根绳子,伸到泥浆里用力一挥,泥点溅落到地上立即变成了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小人,这些小人成群地走向平原、谷地、山林,从此地球上有了人类。《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女娲在伏羲去世后管理族人,但是她只是行伏羲之道,没有太大的变革,倒是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鼻祖。在后世,女娲作为人类始祖被广大华夏子孙所崇拜。(www.xing528.com)
陕南平利县城西15公里处有座海拔988米的女娲山,古称中皇山,异峰独秀。山上建有女娲庙,气势宏伟,殿宇纷繁。相传,女娲采金州(现陕西的安康)南山五色石炼之补天,救民于水火之中,从此风调雨顺,百姓康泰。女娲在此地修造了一座土地庙,教南山民众种桑养蚕,取丝纺绸,福祉于民。后来,当地民众敬仰女娲的贤能圣德,将土地庙改建为女娲庙,供奉香火,顶礼膜拜。唐宋以来,女娲庙历经修葺扩建,尤其是清乾隆元年重修后,拥有正殿四重、房屋百余间,是当时平利最大的寺庙,被誉为“名胜之方”。据当地百姓介绍,解放初期的女娲庙十分庞大壮观,在平利堪称第一寺庙,有四扇大门,房宇百余间,殿堂三层,故又称“三台寺”;庙内住僧人二三十余、居士若干。但在历经了战乱、土改、“文革”等重重劫难后,现仅存一间正殿和“平心门”的残垣断壁。2006年,女娲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黄帝崇拜
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水经注》记载: “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按史籍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父少典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蟜氏之女,名附宝。相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孕,怀胎24个月生下黄帝。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轩辕氏生下没多久就能说话,15岁就已经无所不通了,被群民拥戴当上了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现有许多祭祀活动。
传说,黄帝曾在“有熊”(今河南省新郑市)建都,后人为了纪念就在此建了黄帝故里祠。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多毁多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00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祠,位于浙江省缙云县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原名缙云堂,曾是轩辕黄帝三大行宫之一,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和年间,为中国古代道教活动中心地之一。黄帝祠坐东南朝西北,与陕西黄帝陵遥相呼应,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我国南部祭祀、朝拜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也是全国最大的轩辕黄帝史迹展览馆。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是黄帝的衣冠冢。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据记载,黄帝陵祭祀活动始于公元前442年,汉武帝大祭将此祭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典的场所。近代孙中山曾亲自书写祭文,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亲自题写祭文,蒋介石题词,促成国共合作。每逢清明节,成千上万的海内外炎黄子孙来此祭祀黄帝,其人数之多、场面之宏大是其他陵园所没有的,因而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典”。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