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腾崇拜,中国龙与马的象征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腾崇拜,中国龙与马的象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图腾就是一个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对象。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神。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以马为图腾加以崇拜。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腾崇拜,中国龙与马的象征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清代学者严复于1903年在翻译英国学者爱德华·甄克思的《社会通诠》一书时,首次把“totem”一词翻译成“图腾”,此后便成了中国学术界的通用译名。图腾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原始人看来,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有亲缘关系,于是,他们就奉这种动物为神,信奉它、崇拜它,并用它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这就是“图腾”。从这个角度来说,图腾信仰与祖先信仰、动物信仰有着一定的联系。其实,图腾就是一个被人格化了的崇拜对象。我国著名人类学家叶舒宪在考察了我国已出土的史前文物后,认为熊、鸮、蛙、蛇、蝉、鹿、虎、鱼八种动物,是地域分布广泛和出现频率较高的图腾,其次就是鸟、龟、羊、蚕、狗、马、鸡等。[5]

中央民族大学王宪昭博士的学位论文《中国民族神话母题研究》(2006年5月)统计,我国现有的55个少数民族中讲述熊图腾的民族就有12个,他们是朝鲜族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白族傈僳族珞巴族怒族瑶族。其中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和克” (祖父),母熊为“恶我” (祖母)。

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虎不会伤害他们。出远门时,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寅日),认为只有这样,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也一定要算准日期,只有虎日才进门。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公鸡,认为公鸡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将东西装在背箩里,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方后,公鸡在什么地方叫,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公鸡叫的地方就是最吉利的地方。

中国的龙,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它是各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神。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都与龙有关,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故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直至今日,炎黄子孙还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这些都是龙图腾观念的遗留。(www.xing528.com)

纳西族还把牛视为自己民族的远古创世神兽。在纳西族的《东巴经·创世纪》中记载,这头在大海巨卵中孵出的神牛,角能顶破天,蹄能踏破地,后来,纳西族始祖开天七兄弟和开地七姊妹将它杀死,用牛头祭天,牛皮祭地,牛肉祭泥土,骨头祭石头,肋骨祭山岳,鲜血祭江河,肺祭太阳,肝祭月亮,肠祭道路,尾祭树木,毛祭花草,从此牛成了圣物被用做祭礼。

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猎民族以马为图腾加以崇拜。保安族中流传有《雪白神马》的神话,满族有供奉马神的习俗,清代文献中多有祭祀神马的仪式和修建马神庙的记述。达斡尔族人称神马为“温古”,这种神马不准女人骑,不准人驱赶,甚至可以在田中随意吃秧苗。神马多为全白色,全尾全鬃,从不修剪,并常在鬃尾拴五彩绸作标志。

羊图腾在许多民族中都有,《山海经》就记述了一匹无口不食却长生不老的神羊。哈萨克族把被崇拜的山羊神称做“谢克谢克阿塔”,认为天下山羊都归它掌管,祭它是为了山羊的繁衍;把被崇拜的绵羊神称做“绍潘阿塔”,认为它统管天下绵羊,祭祀它就是求它保佑绵羊多产。柯尔克孜族崇拜山羊,称山羊神为“七力潘阿塔”,传说此神最早驯养了野羊,才使野羊成了家羊。另外,《五羊衔谷》这个美丽的神话造就了广州“羊城”的称号,许多美好的字也与“羊”有关,如“善”、“美”等,就连“三羊开泰”、“羊致清和”也是人们在羊年最常提到的吉祥话。

野猪神是北方狩猎民族的崇拜对象,在满族中列为大神,说它身比山高,鬓毛如林,山里的沟谷都是它的獠牙。苗、瑶、畲民族中有盘瓠传说,匈奴有关于狼的传说。侗族传说其始祖母与一条大花蛇交配,生下一男一女,成为侗族祖先。居住在大凉山地区的彝族人至今仍以十二兽纪日,今天是鼠日,明天即牛日,虎日赶虎街(集市),猪日赶猪街。有些地方建十二兽神庙,每年举行祭祀活动,在肃穆庄严的气氛中跳十二兽神舞蹈。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图腾文化的“遗留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