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地方大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地方大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方大戏,也叫中国传统戏曲,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项获此殊荣的文化项目。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地方大戏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地方大戏,也叫中国传统戏曲,有非常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0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中,五大戏曲剧种是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比较流行的著名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曲剧、昆曲秦腔粤剧川剧淮剧、晋剧、汉剧、湘剧、赣剧、闽剧、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徽剧等50多个。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发祥地和主要流行区域,即使有些已经发展成全国性剧种,但其语言、唱腔等方面还是带有很强的地域倾向。

1.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有“国戏”之称。京剧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成的,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不仅流播全国,而且还走出国门,成为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昆腔、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有1000个,常演的约有300多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擅长表现历史题材,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脸谱,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殊化妆方法,不同性格的人物则采用不同的色彩:红色的脸谱表示忠勇义烈,如关羽姜维;黑色的脸谱表示刚烈、正直、勇猛,甚至鲁莽,如包拯张飞李逵等;黄色的脸谱表示凶狠残暴,如宇文成都、典韦等;蓝色或绿色的脸谱表示一些粗豪暴躁的人物,如窦尔敦、马武等;白色的脸谱表示奸臣、坏人,如曹操、赵高等。京剧脸谱是一种写意和夸张的艺术,常以蝙蝠、蝶翅为图案勾画眉眼和面颊,结合夸张的鼻窝、嘴窝来刻画面部的表情。开朗乐观的脸谱总是舒眉展眼,悲伤或暴戾的脸谱多是曲眉合目。勾画时以“鱼尾纹”的高低曲直来反映年龄,用“法令纹”的上下开合来表现气质,用“印堂纹”的不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

京剧韵味醇厚,耐人寻味。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服饰等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艺术形象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就进入了宫廷,脱离了乡土气息,所以其表演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婉转,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2010年11月17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昆曲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www.xing528.com)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昆曲的表演,也有独特的体系和风格,其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的唱腔是在原来昆山腔的基础上,汇集南方和北方各种曲调的优长之处,借鉴江南民歌小调音乐而来的,演唱时使歌词的音调与曲调相配合,再延长字的音节,造成舒缓的节奏,给人以特殊的音乐美感。昆曲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另外,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使其唱腔变得委婉、细腻、流利悠远。昆曲的舞台表演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的传统,创造出许多抒情舞蹈表演,成为许多单折抒情歌舞剧的主要表演手段。另外,许多一流的作家和学者参与剧本创作,使昆曲的语言优美,故事生动曲折。2001年5月18日,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第一项获此殊荣的文化项目。

3.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发源于我国河南省,是中国五大剧种之一,居中国地方戏曲之首。

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素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剧唱腔铿锵有力,大气磅礴,抑扬有度,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其次,豫剧行腔酣畅,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第三,豫剧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再加上曲调诙谐欢快,使得豫剧不仅适合演出轻松的喜剧,又适合演出帝王将相的大场面戏;第四,豫剧在关键剧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挑战性,吐字清晰,易被观众听清,显示了中原特有的文化艺术魅力。

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尤其是二八板,其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之情,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悲痛之感。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二弦和三弦,20世纪30年代借鉴山东梆子的伴奏乐队,大弦、二弦逐渐被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为主弦,50年代后逐渐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电子琴、小提琴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组成中西混合乐队。

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豫剧开始向全国传播,其间40年代西进陕西、山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地,50年代南下湖北、四川、贵州台湾等地,60年代北上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传遍了全国各地。根据2006年中国文化部门的统计,国内有专业豫剧团167个,民营豫剧团1000多个,是21世纪拥有专业戏曲团体和从业人数最多的剧种。2006年,豫剧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