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器乐指用民间乐器演奏的音乐,有独奏、重奏和合奏三种表演形式。独奏曲以乐器分类,如二胡独奏、笛子独奏、古筝独奏等,其演奏方式归纳为拉弦、吹奏、弹拨等类型。合奏曲以乐器组合的方式分类,可分为锣鼓乐、丝竹乐、弦索乐、吹打乐等形式。不同的乐器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传统民间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葬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密切相连,是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按其表演形式,可分为自娱性和职业性两种。
重奏即多声部器乐演奏的形式。根据乐曲的声部及演奏者的人数,可分为二重奏、三重奏,乃至七重奏、八重奏等。由于演奏的乐器不同,因而又有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管乐五重奏等形式。最常见的重奏形式是弦乐器重奏,如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称为弦乐四重奏。在弦乐重奏中加入其他乐器,如由一架钢琴和两件弦乐器组成的重奏,称为钢琴三重奏。器乐重奏曲多采用多乐章套曲形式,强调整体的匀称、均衡和统一,要求在起奏、分句以及色调的细微变化等方面都达到准确、协调,演奏者之间保持高度的默契和相互配合,应避免个人的炫技。
我国民间器乐与民间声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许多曲牌是从民歌、说唱和戏曲中吸收和发展起来的,一些大型的器乐套曲,其结构手法也引自戏曲和说唱,甚至许多器乐表现语汇和润腔手法,也直接来源于民间声乐。民间器乐曲中比较常见的创作手法有三种:一种是对传统曲调做加花变奏,一种是运用多种变化手法扩大乐段结构,另一种是集多首曲调于一曲。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的记载,先秦时期我国已有多种乐器,如鼓、钟、磬、铃、柷、敔、埙、箫、管、笙、琴、瑟等。周代将众多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八类,称作“八音”,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秦汉以后,我国又陆续出现了筝、琵琶、笛、筚篥、唢呐、胡琴、阮、月琴、扬琴等乐器。这些乐器有产生自我国本土的,也有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或国外传入中原的。宋代以前的民间器乐主要与歌唱和歌舞音乐相联系,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民间器乐主要与戏曲、说唱音乐和时调小曲相关。自宋以后,民间器乐日益兴盛,出现了以箫、管、笙、嵇琴、方响等乐器合奏的“细乐”,以笙、笛、筚篥、方响、小提鼓、拍板、札子合奏的“清乐”,以拍板、鼓和笛三种乐器合奏的,有时也加用其他一些打击乐器的“鼓板”等器乐合奏形式。近代民间的独奏曲、丝竹合奏曲和吹打合奏曲,都是传统器乐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由于各地民间器乐中乐器演奏技巧的不同,传统习用的旋律展开手法不同,以及来源于各地民间声乐形式的音乐润腔手法的不同,我国民间器乐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风格。
1.笛曲
笛是我国广泛应用于戏曲、曲艺和器乐的吹管乐器。因多以竹子制作,又名竹笛。笛的种类繁多,最常见的有以伴奏昆腔类戏曲而得名的曲笛和以伴奏梆子类戏曲而得名的梆笛。二者在形制、音色和音域上皆有所不同:曲笛较长,音乐柔和;梆笛较短,音色明亮。笛以双手横持按孔,以唇、舌控制气息而吹奏。主要演奏技巧有连奏、单吐、双吐、三吐、花舌、叠音、历音、滑音和打音等。古代笛谱多已失传。现在民间仍然流行的传统笛曲,主要是戏曲曲牌和民间吹打乐曲牌,如《柳摇金》、《傍妆台》、《朝天子》、《满庭芳》、《桂枝香》等。
2.筝曲(www.xing528.com)
筝是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音箱为长条形,筝面张弦,弦下设筝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汉晋以前,筝为12弦,唐以后为13弦,明清以来为15、16弦,以后又增至18、21、25弦等。筝以五声音阶定弦,通过左手按压筝柱左侧的弦段,可以得到五声音阶以外的音。另外,音乐的润腔和地方风格韵味的体现,也靠左手揉、吟、滑、按的技巧来完成。筝广泛流传于民间,在不同的地区,筝曲融合当地的民歌、说唱、戏曲音乐,形成了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筝曲流派。
3.二胡曲
二胡是我国广泛流行的弓弦乐器,因有两条弦而得名,源出于唐末我国北方民族西奚所使用的奚琴。奚琴拉奏时用的是竹片,而不是现在使用的马尾弓。北宋时出现了马尾弓胡琴。明清两代,胡琴随着戏曲、说唱和民间器乐合奏的繁荣而更加发展。华彦钧(阿炳)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二泉映月》,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二胡独奏曲,它的曲体结构是一首传统的变奏曲,旋律动听而又质朴苍劲,音乐感人但更促人激愤,是中国一位穷苦盲艺人的传世杰作,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
4.少数民族民间器乐
白沙细乐流行于云南省丽江县的纳西族,是一部以器乐为主,并带有歌、舞的大型传统套曲,其器乐部分属丝竹乐。白沙细乐的乐队人数少则3~4人,多则10人,所用乐器有笛、竖笛、芦管、筝、苏古杜、二簧、胡琴,其中笛为主要乐器,在乐队中起领奏作用。
文崩音乐现流行于云南省德宏的景颇族中,是一种器乐合奏乐,大约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由缅甸的景颇族地区传入我国。在较大的景颇村寨,一般都有文崩乐队,每逢年节、婚嫁或新房落成等庆祝活动时,景颇人常邀文崩乐队演奏助兴。文崩音乐有独立的乐队形式、成套的曲牌和传统的演奏程序,所用乐器有一至数支文崩三比(景颇族无膜竹笛),铓锣、小镲各一对,大、小军鼓各一个,有时还加用吹管乐器洞巴和象脚鼓,其中文崩三比是主奏乐器。
打溜子俗称“打路牌子”、“打家伙”,是流行于湘西土家族各县的一种清锣鼓形式,多用于民间的节庆喜事。打溜子的乐队由马锣、大锣、头钹、二钹四件乐器组成,偶尔也加入唢呐。目前流传的曲牌有100多个,内容多表现动植物的形象和人们劳动、生活的情景,生活气息浓厚,如《八哥洗澡》、《锦鸡拍翅》、《牛擦痒》、《风吹牡丹》、《古树盘根》、《铁匠打铁》等,乐曲风格朴实而风趣。打溜子的演奏特点主要是在两副钹的敲击技巧上,有闷、亮、侧、跳等不同打法,加上强拍、弱拍的分奏,多变的切分节奏和密集的加花打法,使乐曲复杂而富于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