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说唱中,音乐居于最重要的地位。通常情况下,说唱音乐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除了少数以“说”为主外,绝大多数都离不开音乐。从基本的表演手段来看,民间说唱可分为以说为主和以唱为主两大类。以说为主的表演形式有评话、相声和快板书三种,以唱为主的表演形式有鼓词、弹词、时调小曲、道情、牌子曲、琴书、走唱和杂曲等。少数民族民间说唱艺术有蒙古族的好来宝、满族的太平鼓、侗族的琵琶歌、白族的大本曲、回族的宴席曲、苗族的果哈、壮族的蜂鼓、彝族的四弦弹唱、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弹唱、赫哲族的依玛堪、畲族的盘诗、维吾尔族的达斯坦等。在讲唱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时,叙事与代言相结合。演员有时是书中人物,有时又是说书人,并模拟出各种人物、角色的音色和口吻。在说唱音乐中,说与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说有唱,因此说唱既是音乐的艺术又是语言的艺术。
1.鼓词
“鼓词”,俗称大鼓,一般指以鼓、板击节为形式的一种说唱艺术。这类说唱艺术主要流行在我国北方,例如河北的西河大鼓、乐亭大鼓、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唐山大鼓、京东大鼓,辽宁的东北大鼓,山东的梨花大鼓、胶东大鼓,山西的上党大鼓等。此外,在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也有大鼓流行,如安徽大鼓、长沙大鼓等。
大鼓以演唱者自击鼓板为特点,其他伴奏乐器还有三弦、四胡、琵琶等。鼓词的曲调多来自各地的民间音乐。北方的许多大鼓,多在当地民歌或集镇叫卖声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早期鼓词多为长篇故事,如《三国志》、《水浒传》、《杨家将》之类,可连续说唱数十日。清代中叶以后,逐渐兴起了“段儿书”的形式,并大量减少了说的部分,以唱为主。
2.弹词
弹词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原来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后来流行区域逐渐缩小到江苏、浙江一带。目前,流行的弹词类说唱曲种有江苏的苏州弹词、扬州弹词,浙江的绍兴平湖调、四明南词,以及广东的木鱼歌等。弹词类曲种的伴奏以琵琶、三弦等弹拨乐器为主,由演唱者自己兼操。各种弹词曲种的曲调来源情况不尽相同,有艺人自己创作的,也有根据民歌小调或南北曲曲牌及地方戏曲曲调改编来的。
弹词的体制由说、表、唱、弹四部分组成。说(说白),即说书人用书中角色的口吻以第一人称来对白;表(表述),即说书人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唱(唱句),以七言韵文为主,间或杂以三言或十言句式唱述;弹(弹奏),以三弦、琵琶为主来伴奏。弹词的主要功能是消闲娱乐。
3.道情(www.xing528.com)
道情又叫渔鼓道情,源于唐代道士在道观内传道时所唱的“经韵”,后来吸收词调和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唱的“道歌”。南宋时已有说唱相间的讲述故事的道情。在以后的发展中,流布于南方的道情多数为说唱曲种,流布在北方的道情则多发展为戏曲形式。目前流行的道情曲种有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广西渔鼓、山东渔鼓、四川竹琴、河南坠子等。
道情类说唱曲种的伴奏乐器主要是渔鼓和简板,过去很少有弦乐器。这类曲种的唱腔大多比较简单,吟诵性强。其中,只有河南坠子在音乐上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河南坠子是道情与“颖歌柳”两种说唱形式结合而成的,两个曲种在音乐唱腔方面互相吸收融合,并将颖歌柳的伴奏乐器小三弦改成了坠胡。弹拨乐器变为弓弦乐器后,伴奏音乐在本质上的变化又促进了唱腔音乐的重大变革。20世纪20年代,河南坠子传入北京、天津、上海、沈阳,30年代进入兰州、西安,40年代进入武汉、重庆、香港等地,很快成为我国最流行的说唱形式之一。河南坠子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保持了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其音乐属于板腔体结构,唱腔有过板、引子、平腔、寒韵、牌子、五字嵌、十字韵、快扎板等,其中平腔用得最多。
4.少数民族的说唱音乐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的说唱音乐,这里只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好来宝是蒙语,意为“串起来唱”。其篇幅可长可短,短则数十行,长则二人可对唱数日,艺人根据演唱场合即兴编词。演唱时以木棍击节,或以四胡伴奏。好来宝有数十种曲调。演唱中很少变换曲调,往往是一个曲调反复演唱。
大本曲流行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是在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明代就已经非常兴盛,传统的表演形式是一人说唱,另一人弹三弦伴奏。二人分坐于高台上的桌子两旁,以手帕、折扇和醒木为道具,后来又有了对唱与合唱两种形式。
果哈的演奏姿势有两种,一是将琴夹于两膝之间,左手按弦,右手持弓;一是将琴的尾端顶在左上胸处,左手托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演奏者边拉边唱,琴声古朴柔美,十分动听。果哈与其他民族弓弦乐器最明显的不同是以人的唾液代替松香,演奏者常常将弓毛放入口中,用唾液增加湿度,加强弓弦摩擦,使之发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