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概述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概述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机构。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使全国各地民间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概述

这类机构主要有文化厅、文化局、文化馆,和专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文化艺术研究院(或研究所)、民间团体(包括研究团体和表演团体)等。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6年9月14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展览(演)及公益性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组织实施研究成果的发表和人才培训等工作职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则由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社会文化处(科)主管。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已经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科研、创作和教育机构,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受文化部委托,承担着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具体组织工作,为我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003年初,文化部与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等单位,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之后,也将负责具体工作的“国家中心”设在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注重国际学术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经验的交流,自2002年以来多次成功主办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责任感,创造性地将学术界普遍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人为本”的原则付诸于实际工作之中,自2005年以来多次聘任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不仅有效地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社会影响力,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国家和地方的民间团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民俗学会和各地民俗学会大量进行着民俗调查研究、田野考查,搜集、采录和整理了大批民俗资料,出版了许多民俗研究报告和研究著作。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有效地组织实施了对各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史诗格萨尔》、《玛纳斯》等的发掘,开展多次大规模全国性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编纂出版了《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谚语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三套集成。2003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使全国各地民间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www.xing528.com)

公共文化机构,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它们在搜集、整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组织民间传统的文化活动、进行辅导培训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传统艺术表演团体是戏曲、曲艺杂技等传统表演艺术形式的传承及其传承人的培养机构,它肩负着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责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生力军

社区和民众。广大民众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下,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和消费者,也是重要的传承者,他们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主体,没有他们的参与,再美妙的保护蓝图也是一纸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