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表现形式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某个民族的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独特的文化创造力,具有与其他民族所不同的特点,比如中国的昆曲和日本的能乐,同样都是历史悠久、艺术价值突出的人类文化遗产,由于产生它们的文化生态不同使它们各具民族特点。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我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昆曲发源于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的江苏昆山一带,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昆曲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仅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从此,昆山腔便成了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中国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笛、箫、笙、琵琶、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可分为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形成了地方色彩特强的艺术剧种。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能乐,在日语里意为“有情节的艺能”,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能乐是一个晚出的名称,从平安时代中叶(782~1185)直至江户时代(1603~1868),这种艺能一直被称为“猿乐”或者“猿乐之能”,到明治时代才被称为“能乐”。能乐发展到室町幕府时期,已经具备了戏剧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舞台艺术等各种因素。能乐的演出,包括剧目的选择和顺序的安排,都有严格的规定。每次演出都要上演五出能——“神”、“男”、“女”、“狂”、“鬼”,演出的顺序是第一场 “胁能”、第二场“二番目”、第三场“三番目”、第四场“四番目”、第五场即结束曲“尾能”或“切能”。在这五出能之间,还要插演四出狂言。能乐的演出,一般只有两三个演员,除仕手(主角)和胁(配角)外,有时还会有一两个人物,但基本上没有多少戏。所有演员都是男性,如要扮演女角则戴假面。此外,在能乐的表演中还存在着“间”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背景,使剧情顺利过渡,最终把戏引向高潮,他们只道白不歌舞,所以被称为“狂言”,又因其出现在前后场的关节上被称为“间狂言”。“狂言”保持着民间戏的独特风格,接近生活,无程式化,即兴表演成分大,具有较强的讽刺、夸张、幽默等特点。能与狂,一雅一俗,一庄一谐,具有很强的美学价值。能乐,1957年被列为日本无形文化财,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www.xing528.com)
尽管中国戏曲与日本戏剧“有着相似的源头,孕育期的戏曲——汉唐‘百戏’是日本戏剧的‘母胎’,成熟形态的戏曲——元杂剧、明清传奇、京剧都曾深刻地影响过日本戏剧的创生与发展”,但“能乐是对贵族——尤其是武士阶层生活的诗性表现,它大多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是太强,有的甚至缺乏完整的故事,相当一部分剧目的人物形象也不太鲜明,不追求对生活形态的逼真再现,但却格外重视创作主体主观体验的传达和意境的营造”[17],其“舞台构成一种精致细腻,一种蕴藏着内在力量的悲壮美……因为它是在贵族社会的庇护下形成的艺术,所以它具有一种不可靠近的威严感和仪式性”[18]。相比之下,昆曲“用‘程式’来作为基本表现手段,以严谨的理论和美学思想作为指导,剧本既追求通体谐调,情趣高雅,又讲究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成为中国古典戏曲自汉百戏、唐戏、宋杂剧、金院本及元杂剧、南宋戏文以来,在剧本结构、场上艺术、班社体制等等方面之集大成者,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生态的表征……在文化上,昆曲继承了我国韵文文化的传统,以抒情为主,其飘逸娴静的表演犹如一幅幅山水画,淡雅秀美。昆曲的声腔更加让人叹赏,幽怨缠绵,让人深深陶醉。”[19]金克木曾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20]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同是文化,不仅东西南北有别,而且中日英美也不同,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民族性。中日民族关系密切,但两国文化差异比较鲜明。“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所征服。他们的军队受到彻底的训练,却又具有反抗性。”[21]在中国,儒家讲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讲究“尽善尽美”,将理想贯通于道德生活与艺术生活之中,追求一种融真、善、美于一体的价值观。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神鬼合其吉凶”的思想,强调人的行为要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道德理性要与自然理性协调一致。两国文化渗透在各自戏曲艺术上,则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区别:能乐重雄壮威武之美,昆曲重幽扬缠绵之情;能乐不重故事的完整性和生活形态的逼真,而昆曲既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又追求动作唱腔的协调一致。
任何民族、国家或地方的文化遗产中都含有其特定时代的政治、宗教、地理、历史等因素,也蕴含着一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这是该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如果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特定民族、国家或地方人民大众独特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得以延续的命脉和源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纲领》强调说:“记忆对创造力来说,是极端重要的,对个人和各民族都极为重要。各民族在他们的遗产中发现了自然和文化的遗产。有形和无形的遗产,这是找到他们自身和灵感源泉的钥匙。”[22]可以说,民族性是每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不褪色的文化记忆和标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