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化在文中的变迁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化在文中的变迁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此与后世言“文以载道”,截然不同。他这一节话辟文以载道之说殊为痛快。所其唐人论文,最初恒以文化为文;以文化为文,则所明者即自然之道也。其后乃以为文主教化;以文主教化,虽也以文化为文,而已偏于儒家的意旨了。今考韩、柳以前,一般人之论文章,大率以文化为言。史家论文以不满于南朝文学之故,所以重人文而不重词章。

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化在文中的变迁

我尝读《文心雕龙·原道》一篇,而推求其所谓“道”是什么,一时殊不易了解其意义。何以故?因为他说: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又说: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则是此篇所言在阐文原于道之旨,并不是申文以载道之意;故其所谓道当然指的自然之道,而不限于儒家之道。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得好:

 

物理无穷,非言不显,非文不传。故所传之道,即万物之情也。人伦之传无小无大,靡不并包。(范文澜《文心雕龙讲疏》引)

 

又云:

 

《序志》篇云:“《文心》之作也本乎道。”案彦和之意,以文章本由自然而生,故篇中数言自然。一则曰,“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再则曰,“夫岂外饰,盖自然耳”。三则曰,“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寻绎其旨,甚为平易。盖人有思心,即有言语;既有言语,即有文章。言语以表思心,文章以代言语;惟圣为能尽文之妙。所谓道者如此而已。此与后世言“文以载道”,截然不同。详《淮南王书》有《原道》篇,高诱注曰:“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因以题篇。”《韩非子·解老》篇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庄子·天下》篇曰:“古之所谓道术者,果恶乎在;曰无乎不在。”案庄、韩之言道,犹言万物之所由然,文章之成亦由自然。故韩子又言“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韩子之言,正彦和所祖也。道者玄名也,非著名也;玄名故通于万里,而庄子且言道在矢溺。今曰“文以载道”,则未知所载者,即此万物之所由然乎,抑别有所谓一家之道乎?如前之说,本文章之公理,无庸标揭以自殊于人;如后之说,则亦道其所道而已,文章之事,不如此狭隘也。夫堪舆之内,号物之数曰万。其条理纷纭,虽人须蚕丝,犹将不足方物,今置一理以为道,而曰文非此不可作;非独味于语言之本,其亦胶滞而罕通矣。察其表则为谖言,察其里初无胜义,使文章之事,愈痟愈削,浸成为一种枯槁之形;而世之为文者,亦不复研究学术,研寻真知,而惟此窾言之尚。然则阶之厉者,非“文以载道”之说,而又谁乎?通儒顾宁人生平笃信文以载道之言,至不可为李二曲之母作志,斯则矫枉之过,而非通方之谈。方来君子,庶无懵焉。

 

他这一节话辟文以载道之说殊为痛快。说明《原道》一篇重在论自然之道也殊的当。然如《文心·宗经》篇云:

 

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也。……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昭明有融。

 

又《序志》篇云: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大哉圣人之难见哉!乃小子之垂梦欤?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宏之已精,就不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五礼资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焕,军国所以昭明。详其本源,莫非经典。而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盖《周书》论辞,贵乎体要;尼父陈训,恶乎异端。辞训之异,宜体于要,于是搦笔和墨,乃始论文

 

则是刘氏论文之旨明在宗经征圣,而欲敷赞其旨,似乎所言之道,也未尝不可以儒家一家之道解之。是则虽谓文以载道之说,原于《文心·原道》一篇,要亦未可厚非。因此,《文心雕龙》之所谓“道”,究指自然之道乎,抑仅就儒家言之乎?这个问题,似乎不易解答,但是可于唐人的文论中看出其关系。盖刘勰之所谓“道”,诚指自然之道,诚指万物之情,然“作者曰圣”,圣文固原于道,——所原的固是自然之道。而“征圣立言”,则后人之文亦正所以明其道或载其道;那么所明的或所载的便成为儒家之道了。所其唐人论文,最初恒以文化为文;以文化为文,则所明者即自然之道也。其后乃以为文主教化;以文主教化,虽也以文化为文,而已偏于儒家的意旨了。最后始揭文以明道之旨,于是所论之道,只成为儒家之道,所以要排异端,所以要辟佛老了。

今考韩、柳以前,一般人之论文章,大率以文化为言。即在韩、柳同时或稍后之人,其并不言文以明道,而也足为韩、柳之羽翼者,其论文主旨也大率如此。所以唐人论文恒以天文人文为比。此在初唐史家已是如此。如《周书·王褒庾信传论》云:“两仪定位,日月扬辉,天文彰矣;八卦以陈,书契有作,人文详矣。”《隋书·文学传序》云:“《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尧日则天,表文明之称,周云盛德,著焕乎之美。”《北齐书·文苑传序》云:“夫玄象著明以察时变,天文也;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达幽显之情,明天人之际,其在文乎。”史家论文以不满于南朝文学之故,所以重人文而不重词章。唐人文论,却正喜在此点阐发,所以渐渐形成复古的风气了。兹录数篇主张较明显者于后: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历年滋久,递为文质,应运以发其明,因人以通其粹。(杨炯《王勃集序》)

辰象文于天,山川文于地,肖形最灵经纬教化,鼓天下之动,通万物之宜,而人才作焉,三才备焉。命代大君子所以序九功,正五事,精义入神,英华发外,著之话言,施之宪章,文明之盛与天地准。(权德舆《赞皇文献公李栖筠文集序》)

传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数成而文见矣。始自天地终于草木,不能无文也,而况于人乎?且夫日月星辰,天之文也;邱陵川渎,地之文也;羽毛彪炳,鸟兽之文也;华叶彩错,草木之文也;天无文,四时不行矣;地无文,九州不别矣;鸟兽草木之无文,则混然而无名,而人不能用之矣;人无文则礼无以辨其数,乐无以成其章,有国者无以行其刑政,立言者无以存其劝诫。文之时用大矣哉。在人,贤者得其大者,礼乐刑政劝诫是也。不肖者得其细者,或附会小说以立异端,或雕斲成言以裨对句,或志近物而玩童心,或顺庸声以谐俚耳。其甚者则矫诬盛德,污蔑风教,为蛊为蠹,为妖为孽。噫!文之弊有至是者,可无痛乎?(李舟《独孤常州集序》)

夫大者天道,其次人文。在昔圣王以之经纬百度,臣下以之弼成五教;德又下衰,则怨刺形于歌咏,讽议彰乎史册。故道德仁义非文不明,礼乐刑政非文不立。文之兴废视世之治乱,文之高下视才之厚薄。唐兴,接前代浇醨之后,承文章颠坠之运,王风下扇,旧俗顿易,不及百年,文体反正。洎公(独孤及)为之,则又操道德为根本,总礼义为冠带,以《易》之精义,《诗》之雅训,《春秋》之褒贬,属之于词。故其文宽而简,直而婉,辩而不华,博厚而高明。论人无虚美,比事为实录。天下凛然,复睹两汉之遗风。(梁肃《常州刺史独孤君集后序》)

 

如右诸说,与《文心雕龙》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云云有何分别。所以以天文人文而为言者,其所谓文当然要合于道,而所谓“道”,当然可以不限于儒家之道,而也未尝不可仅限于儒家之道。如权德舆《中岳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云:

 

道之于物,无不由也,无不贯也,而况本于玄览,发为至言。言而蕴道,犹三辰之丽天,百嘉之丽地,平夷章大,恬淡温粹,飘飘然轶八纮而泝三古,与造物者为徒。其不至者,遣言则华,涉理则泥,虽辩丽可嘉,采真之士不与也。(《权载之文集》二十三)

 

此所谓“言而蕴道”即是指道家之道言者。至如尚衡《文道元龟》云:

 

文道之兴也,其当中古乎?其无所始乎?且天道五行以别纬,地道五色以别方,人道五常以别德。《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非五纬孰可以知天!非五方孰可以辨地!非五常孰可以化人!文之为道,斯亦远矣。天人之际其可得于是乎?(www.xing528.com)

夫卦始乎三画,文章之阃,大抵不出乎三等,斯乃从人而有焉。工与不工,各区分而有之。君子之文为上等,其德全;志士之文为中等,其义全;词士之文为下等,其思全。其思也,可以纲纪物,义也,可以动众,德也,可以经化。化人之作其惟君子乎?君子之作先乎行,行为之质;后乎言,言为之文。行不出乎言,言不出乎行。质文相半,斯乃化成之道焉。志士之作,介然以立诚,愤然有所述,言必有所讽,志必有所之,词寡而意恳,气高而调苦,斯乃感激之道焉。词士之作,学古以抒情,属词以及物,及物胜则词丽,抒情逸则气高。高者求清,丽者求婉,耻乎质,贵乎情,而忘其志,斯乃颓靡之道焉。

古人之贵有文者,将以饰行表德,见情著事,杼轴乎天人之际,道达乎性命之元,正复乎君臣之位,昭感乎鬼神之奥。苟失其道无所措矣。君子也,文成而业著;志士也,文成而德丧。然今之代其多词士乎?代由尚乎文者。以斯文而欲轨物范众,经邦叙政,其难致乎化成。悲夫!敢著元龟,庶观文章之道,得丧之际,悔吝之所由者也。

 

此以君子之文为标的,以德全者为上,便偏主于质,同于宋代道学家的论调了。后此诸人,如吕温之《人文化成论》(《吕和叔文集》十)如顾况之《文论》(《全唐文》五百二十九),大率皆发挥此旨,而更偏极端。兹录其文于后: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能讽其言,盖有之矣;未有明其义者也。尝试论之:夫一二相生,大钧造物,百化交错,六气节宣:或阴阖而阳开,或天经而地纪,有圣作则,实为人文。若乃夫以刚克,妻以柔立,父慈而教,子孝而箴,此室家之文也。君以仁使臣,臣以义事君,予违汝弼,献可替否,此则朝廷之文也。三公论道,六卿分职,九流异趣,百揆同归,此则官司之文也。宽则人慢,纠之以猛;猛则人残,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此刑政之文也。乐胜则流,遏之以礼;礼胜则离,和之以乐:与时消息,因俗变通,此教化之文也。文者盖言错综庶绩,藻绘人情,如成文焉以致其理。然则人文化成之义,其在兹乎?而近代谄谀之臣,特以时君不能则象乾坤,祖述尧舜,作化成天下之文,乃以旂裳冕服,章句翰墨,为人文也。遂使君人者浩然忘本,沛然自得,盛威仪以求至理,坐吟咏而待太平,流荡因循,败而未悟,不其痛欤?必以旂常冕服为人文,则秦汉魏晋声明文物,礼缛五帝,仪繁三王,可曰“焕乎其有文章”矣。何衰乱之多也!必以章句翰墨为人文,则陈后主、隋炀帝雍容倚靡,洋溢简编,可曰“文思安安”矣。何灭亡之速也,核之以名义,研之以情实,既如彼;校之以今古,质之以成败,又如此。《传》不云乎?“经纬天地曰文。”《礼》不云乎?“文王以文理。”则文之时义其大矣哉!焉可以名数末流,雕虫小技厕杂其间也。(吕温《人文化成论》)

《周语》之略曰,孝、敬、忠、信、仁、义、智、勇、教、惠、让皆文也。天有六气,地有五行,此十一者经纬天地,叶和神人,名之为文,其实行也。文顾行,行顾文,文行相顾,谓之君子之文。为龙为光。上古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尧之为君,“聪明文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文王之代,草木鸟兽,皆乐文王之沼曰灵沼,文王之台曰灵台,虞、芮不识文王,入文王里,所见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班白不提挈,自相谓曰,吾党之小子,不可治于君子之庭,诗人美之云,“文王断虞、芮之讼”。晋文与楚子战而霸,谥曰文公。夫以伏羲之文造书契;黄帝之文垂衣裳;重华之文除四凶,举八元;周公之文布法于象魏;夫子之文木铎徇路,此其所以理文也。伊尹之文放太甲霍光之文废昌邑,吕尚之文杀华士,穰苴之文斩庄贾,毛遂之文定楚从,蔺相如之文夺赵璧,西门豹之文引漳水沉女巫。建安、正始,洛下、邺中,吟咏风月,此其所以乱文也。夫以文求士,十致八九,理乱由之,君臣则之。尧舜禹汤有文,桀纣幽厉无文。太颠闳夭有文,飞廉恶来无文。昔霍去病辞第,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于国如此,不得谓之无文。范蔚宗著《后汉书》,其妻不胜珠翠,其母唯薪樵一厨。于家如此,不得谓之有文。且夫日月丽乎天,草木丽乎地,风雅亦丽于人。是故不可废。废文则废天,莫可法也。废天则废地,莫可理也。废地则废人,莫可象也。郁郁乎文哉!法天理地象人者也。《周易》赞《乾》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赞《坤》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唯大者配乾,至者配坤,幽者赜鬼神,明者赜礼乐,不失于正,谓之为文。(顾况《文论》)

 

论人文而轻视名数末流,雕虫小技,犹可言也。论文而至以孝敬忠信,仁义智勇等为文,甚且以霍去病非无文,范晔宗非有文,则不免太偏于广义的人文方面了。所以刘勰《原道》,虽也根于人文立论,而较重自然,不局于儒家之旨。而唐人之论人文,则渐渐狭其范围,成为儒家的论旨。此所以由原道说可以渐渐成为载道说也。纪昀《批文心雕龙·原道》篇云:“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实则明其本然者,指圣作而言,明其当然者指后人征圣之作而言。义界大小盖由于此。所以同样的论“自然”,唐人所论也较刘氏的意义为狭。这于独孤郁《辩文》一篇中可以见之。《辩文》云:

 

或曰“文所以指陈是非,有以多为贵也。其要在乎彩饰其字,而慎其所为体也。”又曰:“文章乃一艺耳。”是皆不知上流之文,而文之所由作也。夫天之文位乎上,地之文位乎下,人之文位乎中。不可得而增损者,自然之文也。故伏羲作八卦以象天地,穷极终始,万化无有差忒,故《易》与天地准。此圣人之文至也。但合其德而三才之道尽,后圣有作,不能使之为五或七而九洎曲折者,是其文之至也。文字既生,治乱既形,仲尼作《春秋》以绳万世,而褒贬在一字,是亦文之至者乎?然则《易》卦之一画,《春秋》之一字。岂所谓崇饰之道,而尚多之意邪?夫文者,考言之具也。可以革,则不足以毕天地矣。故圣人当使将来无得以笔削,果可以包举其义,虽一画一字其可已矣。病不能然,而日必以彩饰之能,援引之富,为作文之秘诀,是何言之末欤?

夫天岂有意于文彩耶?而日月星辰不可逾。地岂有意于文彩耶?而山川丘陵不可加。八卦《春秋》岂有意于文彩耶?而极与天地侔。其何故得以不可越?自然也。夫自然者,不得不然之谓也。不得不然,又何体之慎邪?……是故在心曰志。宣于口曰言。垂于书曰文。其实一也。若圣与贤则其书文皆教化之至言也。徒见其纤靡而无根者,多绐曰文与艺,呜呼!(《全唐文》六八三)

 

论文而至以伏羲八卦孔子《春秋》为例证,真太不知昭明所谓“踵事增华”之理。这样主张自然,便太偏于质,也成为后世道学家的论调。所以我以为自有南朝刘勰之自然说,至唐代遂以成为古文家的文,自有唐代独孤郁诸人之自然说,至宋代遂以成为道学家的文。影响固属不同,渊源则出于一。盖刘勰之自然说,虽不限于儒家,而儒家之论旨也正可范围在内的。唐人所言不过本此推阐而更着眼在儒家思想以发挥耳。

唐人既以文化为文,于是论文恒及于政事。盖不能在道的方面有所阐发,则当然论文主用,近于政治家之论文了。崔元翰《与常州独孤使君书》云:

 

天之文,以日月星辰;地之文,以百谷草木。生于天地而肖天地,圣贤又得其灵和粹美,故皆含章垂文,用能裁成庶物,化成天下。而治平之主,必以文德致时雍,其承辅之臣,亦以文事助王政。而唐尧、虞、舜、禹、汤、文、武之代,则宪章法度礼乐存焉;皋陶、伯益、伊、傅、周、召之伦,则诰命谟训歌颂传焉:其后卫武、召穆、吉甫、仍叔成作之诗,并列于雅。孔圣无大位,由修《春秋》,述《诗》、《易》,反诸正而寄之治;而素臣邱明,游、夏之徒,又述而赞之。推是而言,为天子大臣,明王道,断国论,不通乎文学者,则陋矣。士君子立于世,升于朝,而不繇乎文行者,则僻矣。然患后世之文,放荡于浮虚,舛驰于怪迂,其道遂隐,谓宜得明哲之师长,表正其根源,然后教化淳矣。(《全唐文》五二三)

 

其论文主旨,以为“治平之主,必以文德致时雍,承辅之臣,亦以文事助王政”,离开用便不足以言文。而权德舆《博陵崔君文集序》亦谓:

 

《易·贲》之象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故阙里之四教,门人之四科,未有遗文者。荀况、孟轲修道著书,本于仁义,经术之枝派也。迨夫骚人怨思之作,游士纵横之论,刺讥捭阖,文宪陵夷。至汉廷,贾谊刘向班固扬雄司马迁、相如之伦,郁然复兴,有古风烈。然则文之用也,横三才之中,经纪万事,章明群类,不可已也。

殷之说命,周之命君陈君牙,楚射父之训辞,郑东里之润色,天子诸侯告命之文也。张老之轮奂,史克之《》、《》,吉甫之清风,伯喈之无愧,贤士大夫颂述之文也。至若夫子纪延陵墓,叔向寓子产书,董仲舒射策言天人相与之际,阮元瑜书记翩翩之任,触类滋多,非文不彰。后之人力不足者词或侈靡,理或底伏,文之难能也如是。(《权载之文集》三十三)

 

此亦重在“用”的观点以论其文,可知其文的内容正与其论旨相符。又如李华《尚书崔孝公集序》云:

 

文章本乎作者而哀乐系乎时。本乎作者六经之志也。系乎时者,乐文武而哀幽厉也。立身扬名,有国有家,化民成俗,安危存亡,于是乎观之。宣于志者曰言,饰而成之曰文,有德之文信,无德之文诈。皋陶之歌、史克之颂,信也。子朝之告、宰嚭之词,诈也,而士君子耻之。夫子之文章,偃、商传焉;偃、商没而孔伋、孟轲作,盖六经之遗也。屈平、宋玉哀而伤,靡而不远,六经之道遁矣。论及后世,力足者不能知之,知之者力或不足,则文义浸以微矣。文顾行,行顾文,此其与于古欤。

 

此以本乎作者哀乐系时为言,而独孤及《赵郡李华中集序》亦谓:

 

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是三者相为用,亦犹涉川者假舟檝而后济。自典谟缺,雅颂寝,王道陵夷,文教下衰,故作者往往先文字,后比兴。其风流荡而不返,乃至有饰其词而遗其意者,则润色愈工,其实愈丧。及其大坏也俪偶章句,使枝对叶比以八病四声为梏拲,守之如奉法令,闻皋陶、史克之作,则呷然笑之。天下雷同,风驰云趋,文不足言,言不足志。亦犹木兰为舟,翠羽为檝,玩之于陆而无涉川之用。痛乎流俗之惑人也久矣。

帝唐以文德敷又于下,民被王风,俗稍丕变,至则天太后时陈子昂以雅易郑,学者浸而响方。天宝中公与兰陵萧茂挺、长乐贾幼几,勃焉复起,用三代文章,律度当世。公之作本乎王道,大抵以五经为泉源,抒情性以托讽,然后有歌咏。美教化、献箴谏,然后有赋颂。悬权衡以辩天下公是非,然后有论议。至若记叙编录铭鼎刻石之作,必采其行事,以正褒贬,非夫子之旨不书。故风雅之指归,刑政之根本,忠孝之大伦,皆见于词。然后中古之风复形于今。(《毗陵集》十三)

 

此文亦正申李氏“本乎作者哀乐系时”之旨。崔、李二氏,其自己论文之旨,与人之所以序其文者,皆重在政化的方面,亦可知其论文主旨之偏重于用了。稍后梁肃论文,阐说此意便更为明显。如云:

 

文章之道与政通矣。世教之污崇,人心之薄厚,与立言立事者邪正臧否,皆在焉。故登高能赋可以观者,可与图事;诵诗三百可以将命,可与专对。(《秘书监包府君集序》)

予尝论古者聪明睿智之君,忠肃恭懿之臣,叙六府三事,同八风七律,莫不言之成文,歌之成声。然后浃于人心,人心安以乐;播于风俗,风俗厚以顺。其有不由此者,为理则粗,在音则烦。粗之弊也悖(一作“朴”),烦之甚也乱。(《李泌文集序》)

文之作:上所以发扬道德,正性命之纪;次所以裁成典礼,厚人伦之义;又其次所以昭显义类,立天下之中。三代之后其流派别。炎汉制度,以霸王道杂之,故其文亦二:贾生、马迁、刘向、班固,其文博厚,出于王风者也;枚叔、相如、扬雄、张衡,其文雄富,出于霸涂者也。(《左补阙李翰前集序》)(5)

 

因此,可知柳冕论文主于教化,正是此种思想的关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