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省地震灾区原有的心理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薄弱,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程度低的状况,在项目执行前期,我们积极依托市(州)、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网络,分别设立“地震伤员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心理卫生服务门诊、心理卫生服务室和心理卫生服务点”,为受灾人群开展心理卫生服务工作。目前,初步形成了市、县(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四级心理卫生服务网络的工作格局。初步建立起以学校、医院为核心,家庭为依托,社区为背景,政府为后盾,辐射所有人员的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实现了社区与医院的有效对接及双向转诊。近3年来通过网络完成双向转诊人次达300人次,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面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
1.相关项目工作经验
在本项目执行之前,项目单位先后承担过WHO《绵阳市城市医疗服务体系研究》、《灾后学校社会心理支持队伍建设项目》以及《中央补助汶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项目》等工作。由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联合安县教育体育局和绵阳市心理学会承办了《安县灾后儿童社会心理支持队伍建设培训班》,针对中小学教育工作的特点,分别就《灾难心理卫生问题》、《学校心理卫生》、《儿童常见精神障碍》及《儿童社会心理支持技术》进行了专题培训。来自绵阳市安县项目学校的300余名从事小学和初中教育的教师和100名小学生的家长先后参加了培训。
编写了用以培训教师的《灾后学校心理卫生服务手册》,该教材主要涉及内容包括:①心理卫生和心理社会支持的基本概念;②灾后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③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的主要症状;④针对存在心理应激的儿童心理社会支持技术。
2.开展学校心理健康项目
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项目开展前已在安县四个学校建立了学校—医院共同建设的手拉手心理驿站,设立了兼职的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并且通过散发宣传资料、宣传图片、张贴画等方式在学校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进一步提高教师及学生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www.xing528.com)
建立学校心理卫生三级防治网络,在定点辅导学校已经建立了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共同组成的心理辅导团队,分层开展学校心理干预。班主任利用班会课(一次/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校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负责开展该校学生的结构式团体心理辅导;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治疗师负责团体心理辅导的督导及个体心理治疗的实施。初步建立了医院—学校密切合作,家长积极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模式。
建立高危学生健康档案,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对事件影响量表(CRIES-13)总分≥30分者;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SRSC)总分≥15分者进行KSADS-PL诊断检查,依据测查结果将被测对象分为高风险人群、中风险人群和低风险人群,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低风险人群为自评量表得分低于常模者。该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将培养学生健康品质的心理教育内容贯穿到教学工作之中。
中风险人群为自评量表得分高于常模者,对该类人群进一步按症状分类,依据分类在心理治疗师的指导下由学校心理辅导老师进行相关集体心理干预。
高风险人群为K-SADS-PL诊断PTSD及抑郁障碍患者,安排心理咨询师进行个体心理辅导,需进一步进行医学干预的进行转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