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不断改进大学生的课程教学内容,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构建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基本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心理活动产生的机制,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标准,初步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以确立良好的心态。课程体系可以从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进行设置。从时间角度,根据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对新生进行进学心理健康水平的普查时,可同时进行适应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并立即建立心理档案;对二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则应放在人际关系、网络依靠及性心理方面;对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可转向打工、爱情、友谊等方面;对四年级学生则重点谈考研、创业与就业指导。在内容上,围绕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空间环境系统和人际环境系统,应选择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辅导课和心理健康实践课,如《心理诊断学》、《普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交际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理论课程以及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练习、减压放松技巧练习、心理危机干预等实践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重在实践而非理论,要求通过学习使得大学生们能够学会解决心理困扰、保持良好心态以及熟悉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技巧,把握促进自身心理健康的能力。
2.开展各类心理咨询活动
主要形式是心理咨询门诊和团体性活动。通过设立心理咨询门诊,为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提供宣泄的场所和疏导的帮助,及时转移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人和事,必要时还可以变换环境,以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消极情绪对身心的伤害减低到最低程度。通过心理咨询,可以放松紧张心理,调控情绪,减轻压力,避免情绪失控,避免做出傻事和蠢事。有意识地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强化训练,适当地进行挫折情境教育则更为重要。如经常组织一些对抗性竞赛活动,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经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失败,吸取教训,促使大学生走向心理上的成熟。也可以组织一些模拟情景训练,在虚拟的空间中感受生活的喜怒哀乐,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情绪的控制能力和逆境的适应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手段(www.xing528.com)
在现在的社会舆论中有一种现象,即一旦学生出现问题,通常会归类为心理问题、品德问题等,甚至非此即彼。事实上学生中一个问题的出现,通常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因此,解决问题通常也需要运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多种手段。教育手段的综合运用,其效果比单一的方式方法要明显得多。
4.建立危机干预机制
实施必要的介入干预,对没有心理疾病或者没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预防干预。对已有心理疾病或者已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进行治疗,提供必要的帮助。危机干预主要利用心理教育技术,如通过心理量表测量等来把握状况,分析对策,采取措施,必要时提供药物治疗支持,减轻和消除心理疾病的症状。心理疾病的早期干预和生理疾病的早期治疗是一样重要的。
5.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校园心理环境对每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作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生活在同样环境下的人所受到的环境心理影响大体相同,群体中大多数心理环境的一致性,往往形成一种影响整个群体生活的、具有制约作用的心理气氛。高等学校的校风和学风就是以心理气氛的形式制约着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每一个个体,它们是学校群体生活中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它不同于行政管理措施和具有强制性质的校纪校规。从校风和学风的心理机制以及形成过程来看,它们是体现教育规律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综合实施德育、智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只有端正办学方向,明确培养目标,重视青年学生的可塑性,运用心理定势,并加以正确引导,努力建立一个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心理环境,才有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