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必遵循的原则,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各有所论。如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与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或者意念是否得到释放有关,与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有关,要使个体心理健康,就要使受教育者意识到其潜意识中那些被压抑了的念头,加以适当地化解和释放,缓解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强化自我的力量,因此,主张对受教育者给予极大的关怀,通过移情关系的建立,重新塑造人格;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认为,人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正。心理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自我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建立一种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然而,中国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亦提出了许多看法。综合国内外各种理论和研究,姚本先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
是指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积极合理的分析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意识,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认识他人,辩证地认识社会,同时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引导和干预。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充分体现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特征。贯彻教育性原则,应该做到:首先要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和民族文化特色,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次是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结合起来,使心理素质、道德品质、思想政治水平的培养与提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再次,应当重视正面的启发教育和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2.全体性原则
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全校所有学生,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实施、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另外,面向全体的原则还基于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带有普遍性,相应的其心理需求也具有共同性,每个大学生都会遇到各种成长危机,诸如学习面对困难、面对人生道路中的挫折等,他们都应该通过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因成长带来的各种困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用集体的方式进行。贯彻全体性原则,应注意: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以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所有心理健康活动;另外,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当然,面向全体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忽视个别。在实际工作中,还要考虑实施这一原则、关注全体大学生的同时,兼顾个体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最大效益,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差异性原则
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人是有差异的,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拥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折射出的学生心理问题就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消除这些特点与差异,相反是要使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最合适而完美地展示出来,也可以说,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所在。贯彻差异性原则,首先是要承认差别,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如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学习差异、思想差异、性格差异等;其次是要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灵活采用不同方法、手段和技术,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等,具体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分级分类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再次是认真做好个案研究,积累资料,总结提炼,增强个别教育的实效。
4.主体性原则
是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实在在的体现,把教师的科学教育与辅导和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真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主体性原则集中而直接地体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特征,还须要求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和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主动精神而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强制行为,就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助人与自助的活动,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只有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直接参与这一活动,使他们不断学会剖析自己、发现自己、反省自己,然后不断完善自己,为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又能够自我实现的人而努力。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做到:所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活动都要首先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现实生活和存在的问题为基准,考虑全体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以达到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提高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信任、尊重、依靠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具体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与教师、其他人在人格上的平等性;正确看待和理解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任何问题,以平和的心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前提条件是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有一个准确、客观与全面的认识。鼓励学生自我选择和自我指导,促使学生自知、自觉、自助,不能采取强制手段,也不能替代学生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
另外,大学生心理健康应重在教育学生形成积极心态,通过自我调整与主动交往解决自身所面临的心理问题。通过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客观评价自我的能力,主动发现自身心理问题并能采取有效手段解决,最终能主动融入社会,和谐发展,同时注重发挥同学与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作用。要鼓励大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帮同学分担问题或困难,并在大学生中培养学生骨干,积极帮助周围的同学解决他们所面临的困惑与心理问题,以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www.xing528.com)
5.整体性原则
是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指导教育工作,注意学生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和整体性,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作全面考察和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教育工作中的片面性。
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从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从心理面貌的形成看,它受到个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人,而人的心理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的目的。
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就事论事。而应从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个体身心因素与外部环境的制约性、协调性等综合因素出发,全面把握和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采用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对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富有成效、更有意义。
另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充分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协同活动,共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心理健康涉及多层次、多领域。从宏观上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变迁等因素密切相关;从微观上看,与校园文化环境、学术氛围以及个人的遗传、环境、教育、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人际关系互动等有密切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既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和人格修养,更依赖于受教育者内在的动力;既与受教育者个体有关,也与他生活的环境密切相连。因此,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依靠学校各种有利资源,营造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形成多途径、全方位的教育环境。
贯彻主体性原则,要做到: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教育活动时刻要关注学生人格整体的完整和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要从整体、全局、多方面的角度进行,把内外因、主客观、家庭社会学校和个人诸因素综合起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与辅导要采用综合模式,不局限于某一种方法和技术,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大学生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使大学生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从而提高心理免疫力和抵抗力。
6.保密性原则
是指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谈话内容等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不值得对外宣传与推广。
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极其重要的原则,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和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贯彻保密性原则,要做到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资料库的保密工作。求助学生的所有资料和信息绝不应作为社交闲谈的话题;除了在训练的情况下,求助学生的个人身份能得以充分隐藏之外,个案的资料不应出现在教育者的公开演讲和谈话中;教育者应避免有意无意以个案举例,来炫耀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教育者所作的个人记录,不能视为公开的记录,不能随便让人查阅;教育者不应当随便将记录档案带离咨询与辅导机构;任何咨询与辅导机构都应设立健全的储存系统来确保当事人档案的保密性。当然,替来访者保密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进行科学研究,为了求助学生和他人的利益或免受伤害,可以进行正当泄密,但依然是不能损害求助学生的利益,要最大限度地保护求助学生。只有理解大学生才能赢得大学生的尊重,只有得到大学生的尊重,才能赢得大学生的理解,只有尊重与理解并举,才能顺利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以上6项原则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还应当注重以预防为主,预防和矫治相结合;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人格的完善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注重心理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现实生活的检验等方面。只有做到以上方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才是一个完整的、有效的有机体,才能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