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定位和大纲。中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是新时期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增强其自我心理教育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开发心理潜能,完善个性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根据上述目标定义,有学者认为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①初级层次为矫正性目标,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实施及时、有效、针对性的心理帮助;②中级层次是预防性目标,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对所有大学生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③高级层次是发展性目标,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充分认识并展现自我,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www.xing528.com)
具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础,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起基础性作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以大学生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个性、适应三个维度。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激发大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大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条件。如果大学生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便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业,更难以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关系到高校能否完成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提高大学生认知,完善大学生的个性,加强大学生适应性,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和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