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知道,生理素质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生长发育的条件,科学文化素质主要靠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主要靠学校德育和社会家庭教化的影响。那么心理素质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呢?这是传统教育中没有回答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开始认识到心理素质在学生整体素质中的重要作用,当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而它的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们将心理素质的基本涵义概括为:以个体的生理条件和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刺激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的并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学校不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它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确理解心理素质的涵义,对于全面准确掌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极为重要。未来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实现自我的潜能与价值。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心理素质健康、健全的高素质人才,最高效、最科学的途径就是在中小学阶段就引导学生的个性心理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完善。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迅速、个性特征易于塑造的时期,他们的人格要从头规划开始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在这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要科学引导。(www.xing528.com)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这个具体目标之下,我们可以看到三层含义: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宣教;针对部分出现问题的学生的指导和治疗;针对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周边人群(如家长和教师)的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工作方法的提高。
为了引导青少年健康快乐地走过这个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为了在校园中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所需准备的甚多,而一切的一切应首先从对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了解开始。那么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具有哪些特点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