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多数慢病人群及亲属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现实情况来临时,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时,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对慢病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工作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慢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慢性病的患者中,心理处于异常状态的人不在少数。此显示,心理障碍对慢性病患者的身体康复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对社区慢病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需当成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大多数慢病人群及亲属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当现实情况来临时,如果不能妥善的解决时,很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以及社会交往等均有不利的影响,如果不及时的改善调整,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应。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患者会对疾病的治愈和康复悲观失望,没有信心耐心,有些患者甚至不接受治疗,使病情更加的恶化。可以看出,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延缓病情的恶化,促进心身健康,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以社区为单位对慢病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工作人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慢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正确对待慢性疾病

教育患者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疾病,树立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早日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教育患者“既来之,则安之”,对他们来说更要科学的安排生活与娱乐。告诉他们在得知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时,应心平气和、稳定情绪、惶恐失措、焦虑不安对身体疾病的康复没有一点益处,并有碍于疾病的早日治愈。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得的疾病,了解慢性疾病的治愈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尽量戒掉不良的嗜好,这对身体的早日康复十分必要。如戒烟、生活科学规律、适当的锻炼身体等,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慢性病患者身体的治愈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心理平衡可激发身体分泌,有利于产生健康的物质来对抗致病的物质。

社区工作人员更需针对不同类型慢性病人群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介绍有关疾病防治知识和心理保健方法,让患者消除异常心理和心理负担,提高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当患者感觉自己的心理失衡的时候,可以先自我调节,也可以主动找心理医生咨询并接受心理治疗,也可以通过书本学习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调整心理问题,这些都有利于社区慢病人群的心理健康。

2.提供家庭社会支持(www.xing528.com)

慢性病患者由于疾病缠身,与社会的接触减少,变得孤独、抑郁、焦虑、退缩等。此时,亲友及身边的人应帮助他们克服疾病造成不良后果的恐惧焦虑心理,应主动关心他们,多与患者进行思想交流,帮助他们逐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作为患者的亲友,尤其是他们的亲属,不能因为患者出现心理问题而放弃对他们的关爱,也不能与他们发生争吵或采取其他一些使矛盾激化的言行。社区工作人员需向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进行保护性医疗原则教育,指导他们在精神上给予患者鼓励与支持,避免恶性刺激。只有帮助患者的亲友了解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让亲友采取多种针对性形式进行疏导,关爱他们,使亲友与患者一起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才能使患者心情舒畅,早日康复。

3.帮助患者正确应对疾病发展

对于晚期慢性病患者及其亲友来说,社区工作人员需对他们开展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使其正视病痛,正视死亡,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在慢性病的患者中,心理处于异常状态的人不在少数。长期患病的痛苦,患病后与社会联系的明显减少或因患病失去了工作,收入明显下降,家庭矛盾激化,和与朋友的疏离等都是造成他们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美国的学者曾对97 253名50~79岁的妇女进行了调查研究,他们在调查前均无心血管疾病,结果发现:悲观者患冠心病比心理健康者多9%,总死亡率多14%,因冠心病死亡多30%,因心血管疾病死亡多24%。此显示,心理障碍对慢性病患者的身体康复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对社区慢病人群的心理健康教育,社区需当成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