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伤残人士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伤残人士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造成社区伤残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有多方面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其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目前,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完备。因而残疾人的衣食住行在很少得到社会和社区服务进行帮助的情况下,只能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社会和社区对残疾人的帮助在目前还是十分有限的。残疾人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和独立生活能力,生存问题依然是残疾人乃至整个家庭的负担。

造成社区伤残人士的心理健康问题,可有多方面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既有自身的生理缺陷、障碍或者个人性格特征所引起的,也有来自经济、教育、伦理、习俗等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其主要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障碍

残疾人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碍,决定了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残疾,不是妨碍行为,就是妨碍语言或观察,使人际关系正常交往变成了困难的、苦恼的,有时甚至是徒劳的努力。自卑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情感。残疾人过低的自我评价,使他们漠视自己的潜能,消磨自己的意志,淡漠自己的情感,阻碍自己的认知,令自身的心理机能全面退缩乃至退化。

残疾造成的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的障碍,使残疾人往往需要比健全人更多地集中精力和付出代价,才能获得某些成功,所以过重的心理负担所产生的困扰,有时超过身体造成的障碍,使他们陷入异常悲观、自顾不暇的境地,很难有精力和情绪去留心于外面的世界,甚至完全失去对他人和社会发生兴趣的情感。这使相当多的残疾青少年缺乏社会群体意识和社会交往、合作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导致孤僻性格的形成。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又渴望身体残损得到补偿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这使得孤独感更为强烈和持久。

后天致残的患者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如残疾人个体表现出常常要小便、手脚经常湿冷、总觉得还会发生什么不幸等焦虑或抑郁情绪。

2.社会现实的压力

残疾人在性格上本来就比正常人脆弱、敏感、多疑,而在交往中难免会遭到一些嘲笑,甚至是捉弄和欺负,这种现象在残疾儿童身边更容易发生。有过这种体验的孩子一般不敢与人交往,而对于成年残疾人来说,社会的冷漠与歧视是造成他们自卑的最大原因。(www.xing528.com)

目前,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完备。在教育方面,目前能适合残疾人就读的学校并不普及,使很多残疾人失去了受教育的权利,甚至于很多大、中专都不录用残疾学生,残疾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仍然比较低,残疾人文化、科技素质提不上去,在以市场竞争和以政府辅助为主的情况下,现在大学生、硕士、博士找工作尚不容易,让那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残疾人进行职业竞争更为困难,并且,很多企事业单位在用人方面对残疾人关上了大门,残疾人没有获得平等就业的机会。因此,在残疾儿童的医疗、入托,残疾青少年入学、谋生自立的就业,以及在有些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还难以落实。

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级政府受到相关人力和财力所限,能让残疾人参加的活动还较为缺乏,残疾人缺乏交流的平台,心中郁积的烦恼无处发泄和倾诉,只能让自己陷进封闭孤独的世界……一些大中城市正在开展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康复仅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在很多中小城市,社区康复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因而残疾人的衣食住行在很少得到社会和社区服务进行帮助的情况下,只能主要依赖家庭成员的照顾,社会和社区对残疾人的帮助在目前还是十分有限的。

3.家庭环境的影响

长期形成的社会习俗和家庭伦理观念,使很多残疾人认为依靠父母、子女和其他家庭成员而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关心家庭中的残疾人也是每个成员责无旁贷的义务。有残疾子女的父母,为了照顾残疾子女,许多人都需要放弃自己对事业的追求,不能随意选择职业,更不能远离家庭去工作,直到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有残疾父母的青少年,常常因为经济上的困难、家务的拖累等原因影响求学;有残疾兄弟姐妹的年轻人,往往被迫降低自己选择伴侣的“条件”,或者一再推迟婚期以照顾或从感情上对残疾兄弟姐妹有所慰藉。在遇到各种困难的情况下,传统的习俗和家庭伦理观念会使他们的独立愿望淡化。

当后天造成伤残一旦发生时,许多人不愿意承认或不敢正视残疾的事实,千方百计地寻求“治愈”的办法,心理学上称之为“否认期”。而这不幸的事实不仅动摇着残疾人生存的信念,也直接影响到他们的配偶、父母和子女,使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中。对残疾人怀有负疚心理,或是认为残疾人很可怜,所以事事包办、代替,这就造成了残疾人依赖性强。尽管残疾人在家庭中一般会受到父母的爱怜和兄弟姐妹的关照,但这并不等于说残疾人在家庭中有较高的或真正平等的地位,实际上,这种家庭式的关怀正反映出残疾人劣势的地位和被同情、被援助的弱小处境,有的残疾人家属甚至有耻辱感。

残疾人普遍缺乏经济自主权和独立生活能力,生存问题依然是残疾人乃至整个家庭的负担。由于残疾人群难以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水平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没有工作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个人及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也意味着残疾人的恋爱、婚姻和家庭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家庭是一个世代传递和不断更替的社会组织。繁衍后代、绵延种族,是家庭特殊的任务,家庭成员担负生育、抚育和赡养等功能,作为一个慢性患者或残疾人,完成这些特殊的任务有很多困难,即使残疾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工作,获得了可以维持自己生活的经济收入,在其他方面仍然需要求助于家庭成员的帮助,这种依赖,也决定了残疾人的附属、次要、无权商讨家庭重大事项的地位,成为残疾人自卑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