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的设计过程,可人为地分成9个步骤。其中前3个步骤为计划设计之前的准备阶段,中心任务是评估需求;后6个步骤为计划设计阶段,中心任务是确定方案。
(一)设计前准备
通过计划设计前的调查了解目标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与环境,是保证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开展,评价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与效果的基础。
1.问题与政策分析
运用流行病学、社会心理学等方法,分析社区和社区人群存在哪些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且哪些是社区人群心理健康教育最需要的;同时也包括对有关的社区环境分析,以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2.形势分析
分析目标社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人、财、物”等基本条件,如实施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人员配备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项目的工作经验与能力;有哪些社会团体可参与,组织机构、网络运转状况等支持环境;活动所需经费筹集和所需的设备、资料、时间准备;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可利用的条件。
3.目标人群的分析
把特定的人群列为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象称为目标人群,按某一人群与危险因素的相关程度为标准,可分为三级。一级目标人群是危险因素的直接持有者,如控制酗酒项目中的酗酒者;二级目标人群是与一级目标人群关系密切并对一级人群的信念与行为起较大影响作用的人,如酗酒者的配偶等;三级目标人群:是对本项目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人群如行政决策者、经济支持者等。
有时再按每一级人群中,年龄、文化、行为、习惯、价值观等不同,把每一级目标人群进一步分为若干亚人群,目的是有利于按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工作效果。
(二)计划设计
通过计划设计前准备可基本明确本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
1.制定目标与指标
目标是总体努力的方向,指标则是针对目标而设计的具体的量化要求。指标应包含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对象变化范围、内容、期限、程度等要素,内涵上一般为知识、信念、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要避免把工作内容作指标,如每月对居民举办讲座一次。
如为长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计划,其指标还分为近、中、远期三类指标。近期指标包括知识水平的改变、信念与态度的改变等;中期指标包括行为的改变;远期指标则包括发病率的改变、人群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等。
2.确定教育策略(www.xing528.com)
根据健康促进理论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策略包括5个方面。
(1)制定政策:包括制订相应的政策文件、规定、制度等条文,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源的筹集和配置,形成促进心理健康的环境。
(2)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体系,把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我心理健康保健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
(3)行为改变:在计划设计时应考虑,如何使人们知道不良行为将使心理健康处于危险状态,应用什么办法来改变;如何寻找动机使人们产生积极愿望去改变不良行为;教会人们提高心理健康的防御技能等。
(4)社区行动:通过现有的社区组织,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注重整个社区的认同与心理健康促进的社区发展。
(5)环境支持:社区人群的心理健康会受环境氛围所制约,所以如何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也是重要的策略。
3.材料的制作与预试验
无论何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在设计前,首先应明确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用于哪些人群,使用后会有什么反应,材料的应用形式与途径,设计完成后要对材料进行预试验,了解目标人群对材料的反应。例如《预防自杀》小册子做预试验时的问卷如下:你认为教材中哪条信息最为重要?这些形象化教材是否要求你做点什么?这些事情是否使你和社区的其他人感到讨厌?这些信息对你说是新的吗?对教材中所推荐的内容,你会照做吗?你认为一般水平的人都能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吗?你认为如何改进?
4.人员培训
在实施计划前,应对本计划活动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因此,在计划制订中需要设计培训内容。培训内容包括培训对象、需培训的知识、技能、教材、课程、授课人、培训方式(讲座、还是讨论式)等,在培训结束后还需作培训质量评价。
5.活动与日程管理
对所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计划要有详细的工作方案与管理日程。需要列出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编制序号,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执行者与目标人群,活动的详细内容和活动的规模及范围;确定活动的起始时间,经费预算与筹集,档案建立与管理制度等。此外,还要建立工作与协调管理机构和网络,建立对应的计划执行组及高一层次的计划领导小组与专家咨询组,并设有工作管理网络与横向协作协调网络。
6.监测与评价
监测与评价是保证计划能否按质量顺利进行的手段。在计划内容中,可明确计划实施中的监测(督导)与评价的频数和内容以及本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价指标,以有利于计划的有效管理和第三方审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