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采取医院举办、医院管理的院办院管社区服务管理体制。从1996年开始,以政府主导,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先导,建设以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服务网络两级新型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坚持院办院管的管理体制,实现—社区—社康。社康中心与一级医院、门诊部、诊所、医务室一起,构成社区15分钟医疗服务圈,较好地解决了市民就近就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问题。
政府将社康中心纳入新型城市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在均衡配置三级甲等医院的同时,以社区为单元配置社康中心。市政府解决社康中心规划设置,以及人员编制、举办经费、维持经费、工作用房等问题,并将这一工作纳入为民办实事工程。社康中心人员编制,由举办医院统筹安排,定岗不定人,保障医务人员在医院与社康中心之间合理流动。卫生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在制定向社区医务人员倾斜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深圳市建立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康中心服务的制度,上级医院根据社康中心的需求,定期派出临床科室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以上的医师,到社康中心坐诊、巡诊、义诊、业务指导、举办讲座、授课演练、检查评估等。全面推行社康中心与医院间的双向转诊制度,形成了网格化、全面覆盖的管理格局,合理有效地分流患者,提高了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从对举办医院的管理评估、对社康中心的业务评估、居民满意度调查三个方面对社区健康服务工作进行考核评估,按考核等次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和奖罚金。(www.xing528.com)
深圳市于2004年将心理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发展心理卫生事业,并在2005年初在全国率先启动“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积极探索防治心理残疾、减少心理疾病复发的有效途径。市政府、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市人卫委)高度重视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工作,并将其经费纳入年度精神卫生工作预算。2008年深圳全市共有300个社康中心推广心理卫生,实施心理卫生服务的社康中心覆盖率达50%以上;到2010年,深圳全市社康中心心理卫生项目实施已达100%的覆盖率。
市精神卫生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方针,以市精神卫生中心—区慢性病防治院(辖区医院)—社康中心三级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体系为工作网络,组建了一支以市精神卫生中心为技术龙头、区精神卫生机构专职人员为骨干、社康中心精防医生为依托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同时,市精神卫生中心与公安、民政、残联、教育等相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协同做好精神疾病的社区管理。这一项目荣获2009年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颁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
福田区卫生局在全区社康中心采用统一标志、统一评估标准、统一电脑系统,管理其服务规章、技术规范。按照《深圳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培训工作规划》和《深圳市精神卫生技术人员五年培训计划》,福田区自2007年启动市首个广东省精神疾病医院和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示范区,全面开展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在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技术指导和支持下,以区慢性病院为主体,区属五家综合性医院为辅助,以社康中心为平台,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为居民提供多种心理卫生服务,内容主要涉及心理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重点人群心理干预和精神疾病三级预防等。目前,福田区每个社康中心至少有1名医务人员从事心理卫生服务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