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政策及实践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政策及实践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了解现行的心理健康服务政策,对于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政策及实践

心理健康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近10年来,中央级各种政府和部门开始给予了重视,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文件。了解现行的心理健康服务政策,对于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健康服务的总体规划

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科技部在1999年制定的全国基础研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中,已将心理学确定为18个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之一。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五部分,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第四条中指出: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

2002年4月10日,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联共同制定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提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服务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工作原则,全面推进新世纪精神卫生工作的开展。总目标要求:基本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和组织管理、协调机制(总目标1);加快制定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初步建立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保障体系(总目标2,精神卫生法已于2013 年5月1日实施);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总目标3);强化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力度,改善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服务,遏止精神疾病负担上升趋势,减少精神疾病致残(总目标4);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完善现有精神卫生工作机构功能,提高精神卫生工作队伍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卫生服务需要(总目标5)。

规划提出了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遏止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建立、完善各级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和组织管理、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全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和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等多项具体目标。

规划具体保障措施包括要加强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形成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和社会团体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体制;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为精神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筹资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加强精神卫生宣传、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加强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疾病发生;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保障措施,作好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加快精神卫生工作的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

(三)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

2008年2月2日卫生部、宣传部、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颁布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指出精神卫生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对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精神卫生工作中还存在预防和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有效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康复薄弱等问题。

纲要强调以预防为主,部门分工负责,依托现有力量,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促进工作的人员队伍;开展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实行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精神卫生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通过改扩建和新建,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实施重点干预,完善精神卫生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加强领导协调和指导,因地制宜,逐步推进等多项基本原则。

纲要还制定了详细的工作体系建设目标,如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专职教师配备;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建立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等覆盖面比例分阶段要达到的目标。

在工作指标与目标中,对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在开展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工作的县(市、区)中,居民能够方便获得心理健康指导的比例;在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的县(市、区)中,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管理治疗的比例;在开展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县(市、区)中,精神疾病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降低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提高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以及提高精神分裂症治疗率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达到的时间表。

纲要强调推进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建设:①要坚持预防为主,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能力;②要坚持防治结合,增强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的预防和社区康复功能,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整合调整现有资源并逐步实现功能分化,健全完善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③坚持发展全面的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服务模式,健全完善社区康复机构;④坚持重点干预,完善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⑤坚持做好特殊人群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工作,维护社会安定。

完善发展精神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包括: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的精神卫生工作投入机制;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培养;大力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在精神卫生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共同推进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把建设和发展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加强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政府落实和谐社会建设、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卫生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相关部委的具体要求

2004年8月,卫生部、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中国残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www.xing528.com)

意见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了精神卫生工作要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原则,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精神卫生工作发展思路,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把防治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社区和基层。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保障精神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开展;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突出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努力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健全精神卫生的法律法规;加强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

意见强调组织领导要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强卫生、民政、公安、教育、司法、残联、共青团、妇联、老龄委等部门、单位和团体分工协作;大力开展经常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意见提出要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行为干预。如重视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加强妇女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的研究和干预;开展老年心理健康宣传和精神疾病干预;加强救灾工作中的精神卫生救援和开展职业人群和被监管人群的精神卫生工作。

在加强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方面,要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加强社区和农村精神卫生工作;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工作。

通过逐步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制度;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工作,加快精神卫生工作队伍建设步伐。

(五)对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心理健康服务的要求

早在2000年12月29日,卫生部制定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指导标准中就已将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卫生咨询服务、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和提供个人与家庭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要的基本功能。

《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2015年)》中提出:“各地要制订政策措施,将心理疾病社区管理、心理健康指导工作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年3月17日)中指出:建立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城市医院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方式,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持续发展。整合城市卫生资源,充分利用城市现有一、二级医院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等资源,发展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心理疾病防治属于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之一,新医改的精神实际上为整合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力量,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连续性服务指明了方向。社区心理疾病防治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密切的合作。加强社区心理健康宣教,整合综合医院心理科、精神卫生专科医院、高等学校的心理学工作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心理学工作者、社区(辖区)心理咨询机构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力量,建构具有中国国情的、使居民能够得到有效、可及、方便、快捷、经济的心理疾病防治的连续性服务是今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根本。

(六)中国精神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12年10月26日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精神卫生法共7章85条,除了切实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着力提升防治康复能力外,还强调要注重促进公民心理健康。

精神卫生法规定了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并设专章规定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医务人员、监狱等场所,社区、家庭、新闻媒体、心理咨询人员等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方面的责任。如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第13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心理援助的内容。发生突发事件,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突发事件的具体情况,按照应急预案的规定,组织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第14条)。要求用人单位应当创造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关注职工的心理健康;对处于职业发展特定时期或者在特殊岗位工作的职工,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15条)。

精神卫生工作涵盖了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多个环节。如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第16条)。要求医务人员开展疾病诊疗服务,应当按照诊断标准和治疗规范的要求,对就诊者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发现就诊者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建议其到符合本法规定的医疗机构就诊(第17条)。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将有利于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对加强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工作,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如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创建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社区环境。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指导、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指导(第20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的公益性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引导公众关注心理健康,预防精神障碍的发生(第22条)。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第23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