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构评价
每一个项目的开展必然经历一个诞生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有其自己的生命周期,每个生命周期又都由各个阶段构成。在项目评价过程中,评价的过程基本和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致。结构评价伴随着项目论证和项目计划阶段进行,主要包括需要评价、立项评价和预评价等。结构评价主要了解的是卫生服务机构网络的组织、分布、结构、层次、类别,以及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通过结构评价,可以了解项目的内涵、项目的目的和目标,分析项目开展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建议来完善项目的设计、决定实施方案。
其中,需要评价的目的是了解目标人群、政策、环境、资源等的基本情况,给项目设计和实施提供所需的资料。通过需要评价还可以了解所制定的规划目标和干预措施是否合适。立项评价的目的是运用获得的一系列资料,评价项目制定的目标和干预措施是否合适。预评价则是在项目正式实施前,进行一个小规模的预试,评价项目中各种措施的效果和可行性,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以保证项目正式实施后的顺利开展。
对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结构评价时,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6点。
(1)社会环境:即对社区的人口特征和社会特征进行评估,掌握项目点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社会环境和居民的服务需求。人口特征包含居民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障、婚姻家庭、经济状况、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知识水平、知识来源途径、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心理健康服务的利用情况等。社会特征包含社会人文特征、经济特征、发展情况等。
(2)政策体系:即从心理健康服务地区精神心理健康服务方面领导支持、政策支撑等方面了解该地区是否具备开展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环境。主要包括:是否建立政府心理卫生防治领导小组,并建立固定的工作机制;是否制定相应的政策文件,如制定地区精神卫生发展规划、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地区精神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财政保障政策等。
(3)组织网络:即从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地区提供精神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的数量、分布,以及各机构间的网络关系方面评估其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的组织网络情况。主要包括:是否建立精神心理卫生防治网络、是否制定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规范/指南等。
(4)人力资源:即从数量、结构、能力、接受培训等方面评估项目点的人力资源是否具备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能力,以及开展服务中存在的困难。主要包括:每千人口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数、每千人口执业精神科医师数、每千人口心理咨询师数、每千人口精防人员数等。
(5)筹资:从卫生经费方面评估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地区对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支持力度。主要包括:政府精神卫生常规预算占政府所有卫生预算的比例、政府精神卫生专项预算占政府卫生专项预算的比例等。
(6)信息资源:了解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地区精神心理卫生工作方面的信息系统配备和运行情况。
(二)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指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收集与项目运作和进展有关的资料,对项目运行情况做出判断,并提出改善或提高项目运作的建议。过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项目是如何运作的,项目计划所要求的项目活动开展状况及其产出如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执行机构、组织及资源之间的关系等,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便项目能顺利进行。过程评价实质上就是评价项目按计划执行的质量和活动实施的即时效应,开展项目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如是否覆盖了项目计划实施的目标人群,项目计划的执行程度,项目活动的适用性和被接受性等。进度、数量和质量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同时还必须对费用、环境条件和组织管理情况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评估项目活动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是评估项目的结果和行为效应,目的在于控制规划的质量,因此,又称为质量控制。
过程评价开始于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开始时,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包括对项目的设计、组成、实施过程、管理、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等进行评价。完善的过程评价资料可以为解释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提供丰富信息。在心理健康项目实施阶段,过程评价是监督项目执行的必要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和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从而促进既定目标的成功实现。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项目的过程评价,就是对目标人群心理健康服务的干预过程进行监测,考察各示范点开展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开展情况以及资源使用情况。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估项目实施情况并随时了解现场反应:了解心理健康干预项目是否适合于教育对象,并为他们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是否按既定程序得以实施,如是否按时完成、干预次数与计划是否一致;干预实施质量如何,工作人员是否出现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心理健康教育材料是否全部发放给目标人群;教育干预的覆盖率多少,是否覆盖全部目标人群;目标人群参与情况如何,是否愿意或有可能参与干预活动,原因是什么;干预方法是否有效,哪种干预方法比较好,针对教育对象,应该怎样调整干预方法;心理健康服务利用情况,如设立心理问题咨询服务、精神疾病转诊等服务项目,应了解目标人群的利用情况,如果利用率低,还应了解其原因;信息反馈系统是否健全,是否建立了完整的信息反馈体系,及时有效地反映相关情况;是否建立必要的记录保存制度,记录的完整性和质量如何。评估现场反应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项目实施情况,适时作出调整。因此应该准备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任务书、进度表和各项工作的完成标准,以便对照检查。
(2)评价心理健康服务人员的能力和工作情况:服务能力主要可以从各类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接受培训的次数、培训覆盖率、培训内容等方面了解。工作情况则可以从工作人员是否有责任心,工作人员对教育对象是否热情、有耐心、能够以诚相待,各部门是否能良好协作高效工作,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运用等方面来了解。这些内容可通过内部、同行、领导、干预对象等各种形式进行评估。(www.xing528.com)
常用的过程评价的指标有以下几类:
过程评价还应该组织质量控制,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控制。内部质量控制主要是在执行项目过程中能准确记录项目活动进行情况,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并能严格把握标准。外部质量控制则由项目以外的专业人员组成专家审查小组的方式进行。相对内部质量控制而言,外部质量控制更能客观地反映项目的实施情况。专家审查的意见在计划实施早期阶段意义非常重大,能够为完善项目计划提供直接的指导意见。
(三)结果评价
结果评价一般在项目计划执行结束时进行,指对项目实施后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找出项目是否真正产生了期望的结果。
项目的结果评价可以分为近期结果、中期结果和远期结果。近中期结果评价称为影响评价,远期结果评价称为结局评价。
影响评价是项目中各具体干预措施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对目标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价。影响评价对应的是项目设计阶段确定的短期目标,主要聚焦在人群对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项目对目标人群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直接影响。评价的重点在于那些影响有关健康行为的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和行为改变的程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人群满意度: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中主要的干预活动都应该进行目标人群满意度评价。包括目标人群对干预活动内容的满意度,如项目培训的内容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等;目标人群对干预活动形式的满意度,包括对活动的形式是否满意及满意程度,对未来活动形式的建议等;对干预活动组织的满意度,如干预活动的时间安排是否方便群众参与,服务设施是否充足,材料的发放途径是否合理等;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如对项目工作人员的满意度,与其他项目参与人员相处的满意度,参与干预活动心情是否舒畅等。
(2)倾向因素: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后,目标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价值观、对心理健康相关行为的态度、促进心理健康的信念等与项目实施前比较,有怎样的变化。
(3)促成因素:是否有相关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及是否有实行心理健康行为的资源。如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情况,领导和关键人物思想的转变等都是强有力的促成因素。
(4)强化因素:包括与目标人群关系密切的人对心理健康相关行为的看法,目标人群采纳能促进心理健康的行为时获得的支持程度和个人采纳该行为后的感受等。
(5)心理健康相关行为的改变情况:也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实施前后,在目标人群中心理健康相关的行为有没有变化,这种行为在目标人群中的分布等。
结局评价着眼于评价心理健康项目实施后导致的目标人群心理健康状况乃至生活质量的变化。对于不同心理健康问题,从行为改变到出现健康状况改善所需的时间各异。主要的评价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效果:也就是心理健康项目对目标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如精神心理问题发病率的变化、居民心理健康评价量表得分的变化等。
(2)效益:指项目改变人群心理健康状况所带来的远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效果的货币表现。指标主要有生活质量指标,如生活满意度、社区环境改善、有无心理健康政策、降低卫生保健成本等。
(3)经济学评价:分为成本—效益分析和成本—效果分析两类,就是通过计算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项目所费资源与健康受益进行分析比较,目的在于确定以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项目的成本—效益(效果)以决定项目是否有继续实施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好的经济学评价能为领导者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