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健康服务调查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健康服务调查

时间:2023-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4亿多人患有精神障碍,占全球疾病负担近1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从几次较大规模的卫生服务调查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几项主要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指标都高于农村居民,并存在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相对不足;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西部贫苦地区;居民的门诊、住院等卫生服务利用量随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加。

中国社区心理疾病防治:心理健康服务调查

(一)需要

在不考虑消费者实际支付能力的情况下,由专业人员从其实际情况判断应该获得商品的合理数量。

心理健康需要是依据人们的实际心理健康状况与“理想心理健康状态”之间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各项精神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其中包括:个人认识的需要、医学专家判断的需要、潜在需要。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所谓“理想心理健康状态”是由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社会学家或政治学家等基于现有心理健康知识、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研究目的所提出。

在心理健康需要的影响因素方面,已有研究指出影响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因素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流行率和发病率,基于服务使用的社会资本和供给,群体的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等;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服务的因素有社会功能、症状表现、诊断结果、生活质量和服务可得性等。通常个人只有觉察到自身的健康问题,才会有寻求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发现那些还没有被觉察到的潜在需要具有积极意义,重点在以何人的视角、用何种标准测量和评价。通过人群筛查或抽样调查,是发现潜在需要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精神心理问题的出现,增加了人们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约有4亿多人患有精神障碍,占全球疾病负担近11%。2001年在上海和北京开展的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精神障碍12个月患病率为7%。2001~2005年费立鹏等进行的调查显示,各类精神疾病时点患病率为17.5%,排在前三位的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和物质滥用障碍。按DALY计算,精神障碍占中国疾病总负担中的20%,排名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但是,由于心理健康知识的缺乏,对心理问题不够重视等原因,很多人即使出现心理问题也并不知道,从而形成潜在的心理健康服务需要。故而,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将潜在需要转化为显性需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壮年等人群中,主要存在的精神心理问题各有特点,给精神卫生工作带来了困难,提高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要求和挑战性。

(二)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种商品的数量称为需求。需求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消费者的购买愿望;②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如果只有购买愿望,没有支付能力;或者有支付能力,但没有购买愿望,都不能构成需求。

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是从经济和价值观念出发,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条件下,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卫生服务量。包括:由需要转化而来的需求、没有需要的需求。

心理健康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就存在需要和需求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及使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良性循环,作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者就有必要很好的了解社区的需求。

(三)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

研究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对于发现高危人群,确定疾病防治重点,有针对性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活动,合理组织心理健康服务,发挥卫生资源的作用,提供卫生服务社会公平性等具有重要意义。居民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卫生状况的各种因素,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年龄及性别构成等,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服务人口数越多,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量就越大。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遭受心理疾病的困扰会有不同,比如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多为厌学症、抽动症、品行障碍等;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多为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等导致的精神衰弱、焦虑、抑郁、药物滥用等心理卫生问题;老年人会因身体机能的退化出现阿尔茨海默病,因缺少关怀出现孤独症等问题。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与特殊的社会环境的压力、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出现较男性多,据国外心理学家调查,接受精神疗法的男女患者,比率大约为1∶2。

2.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居民健康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卫生服务间接地对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不同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水平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要量和利用量会有明显增加,并会提出新的需求。从几次较大规模的卫生服务调查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几项主要的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指标都高于农村居民,并存在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相对不足;经济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高于西部贫苦地区;居民的门诊、住院等卫生服务利用量随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加。

3.文化教育

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反映在人们的价值观、信念世界观、动机、需要、兴趣和态度等心理品质上。不同文化对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则是不健康的。据报道,在美国、英国等文化发达地区,歇斯底里患者较为少见,而抑郁症患者则相当普遍;在文化水平低、文盲较多的地方,如印度、埃及等国家,歇斯底里患者较多,而抑郁症患者则较少。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实现的,如影视、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健康的社会信息有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则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www.xing528.com)

4.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措施

提高心理健康服务质量可以缩短医疗时间,提高治愈率,进而减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要和利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预防保健的服务成效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明显改变人群总的需要量,但从长远的观点看,预防保健工作奏效了,势必会减少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此外,在一个缺医少药的落后地区,居民获得规范的卫生服务的数量势必是较低的。

5.医疗保健制度

医疗保健制度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享受不同程度医药费减免者在所利用的医疗卫生机构级别及其利用量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公费劳保对象利用较高级别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比例、就诊率、住院率、住院天数、医药费用均明显高于自费医疗者,而且公费劳保对象能够获得定期的免费健康检查或疾病普查的机会,有助于及时发现潜在的不良健康问题,从而认识到有卫生服务需要。

6.自然环境(气候地理条件)

自然环境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常常处于丛林般的现代建筑、呼吸污染愈发严重的空气、遭遇意想不到的光污染和“无声”的噪声等环境,易扰乱人的心理,影响心理健康,从而增加心理服务需求。以学校物理环境来说,宽敞明亮、优美整洁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具有熏陶的作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

7.其他疾病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病菌、病毒干扰、大脑外伤、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功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由此,将增加对心理服务的需求。

8.婚姻与家庭

婚姻稳固利于心理健康。发表在英国《流行病学和社区健康杂志》上的这份研究报告说,老光棍最容易患忧郁症。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王后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对4 000名65岁以下的英国男女进行的调查发现,能把第一次婚姻或同居关系进行到底的男女注定会在晚年受益,这些人最不容易患心理疾病。

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瑞典的有关机构对6.5万名单亲家庭儿童的调查显示,单亲家庭儿童除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高于一般家庭的儿童外,更易染上酗酒和吸毒的恶习,此外,还时常发生自残和自杀等行为。研究发现,单亲子女都较少地体验到其父亲或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当父母感情破裂的时候,相互之间的各种“冷战”“热战”会给子女以强烈的刺激,使其受惊吓、紧张、恐怖、不知所措,导致思想、行为、精神状态反常。

因此,美好的婚姻和完整的家庭有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反之,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对心理服务的需求也增加。

影响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因素远非以上所述,还可包括生物学遗传、职业、社会地位、卫生政策、人口流动、交通便利程度、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恰当运行统计流行病学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将有助于从众多可能的影响因素中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认识它们内在的多元性联系,从而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改善卫生服务状况。

(四)利用

利用是指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也称有效需求。

需求和需要密切相关,但又是不同的两个概念。需要可能促进需求的产生,但需要并不一定转化成需求;然而需求由需要转化而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需要不能转化或难以转化为需求,通常也就不存在利用;需求是否满足及其程度取决于卫生服务的供给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