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因素在心理健康的风险因素中占有相对重要的位置,包括遗传因素及躯体疾病等方面。
1.遗传因素
生理是心理的基础,心理发展与遗传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确实具有生物学基础。心理学家们曾用家谱分析的方法研究遗传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中,家族中有癔症、活动过度、注意力不集中病史的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偏大。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病理形式,采用家谱分析、双生子研究以及寄养子女调查等方法表明,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1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中,10%~50%具有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结构。在这些人之中,5%会发展成早期的精神分裂症,而另外5%会在晚些时候发展成精神分裂症。但需要注意的是,还有多达40%的高危个体最终没有患上精神分裂症。可见,遗传因素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影响,但个体是否表现出心理障碍或心理异常,还要看后天环境作用。在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不良发展倾向可以得到防御和纠正。(www.xing528.com)
2.躯体疾病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由病菌、病毒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病会损害人的神经组织结构,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例如,脑梅毒、流行性脑炎等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会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脑震荡、脑挫伤等可能引起意识障碍、遗忘症、言语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敏感、易怒、暴躁、情绪不稳和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甲状腺功能不足可引起整个心理活动的迟钝。这一点对儿童影响尤为严重,是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的重要原因。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以及某些严重的躯体疾病、机能障碍等都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失常。生理疾病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影响可能是轻微的,如出现易激惹、失眠、不安等,随着疾病的消除,这些心理症状也会完全消失。但是,随着疾病的持续发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