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经是女性健康的晴雨表
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又称为月事、例假等。月经是临床辨症的重要依据,可谓女性健康的晴雨表。
(1)了解月经
严格说来,伴随着月经出血,卵巢内应有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子宫内膜有从增生到分泌的变化。但是在临床上常有不经过排卵而有子宫出血的现象,叫作无排卵性月经。
月经第1次来潮称为初潮,初潮年龄大多数在13~15岁之间,但可能早在11~12岁,晚至17~18岁。体弱或营养不良者初潮可较迟,体质强壮及营养良好者,初潮可提早。月经到49岁左右则自行闭止,历时约35年。
月经应该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
出血(即经血来潮)的第1天称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天的间隔时间称为1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8~30天,和农历1个月的时间差不多。周期长短因人而异,偶尔提前或延后不超过7天仍可视为正常,即月经周期不应少于21天,也不能超过35天。妊娠及哺乳期月经会停止。
经期是指经血来潮的持续时间。正常月经持续2~7天,一般为4~5天。经量是指经期排出的血量。月经量的多少很难统计,临床上常用每天换多少次月经垫粗略估计量的多少。有人测定正常人月经血量约为10~58毫升,个别妇女月经量可超过100毫升。有人认为每月失血量多于80毫升即为病理状态。一般月经第2~3天的出血量最多。由于个人的体质、年龄、气候、地区和生活条件的不同,经量有时略有增减,均属正常生理范畴。
经色是指月经血的颜色。月经血一般呈暗红色,开始色较浅,以后逐渐加深,最后又转为淡红色而干净。除血液外,尚含有子宫内膜碎片、子宫颈黏液及阴道上皮细胞。(www.xing528.com)
生活中经常按摩腹部,能有效缓解和治疗各种月经不适症状。
经质是指月经血的性状。正常情况下经质不稀不稠,不易凝固,无明显血块,无特殊气味。经质的病理改变,不仅是常见的月经疾病,还是临床辨症的重要依据。通过了解经质的改变,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辨症资料。妇女月经来潮,经血浓稠或黏腻者,称为经质黏稠。
(2)月经是如何形成的
从青春期到更年期,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有周期性的改变并产生月经。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由卵巢激素周期性的作用引起,可分为下面4期。
①增生期。增生期约在月经周期第5~14天,相当于卵泡发育成熟阶段。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变厚、腺体增多而弯曲,间质逐渐增生变为致密,内膜血管增生呈螺旋状。
②分泌期。分泌期约为月经周期第15~23天,相当于排卵后黄体成熟阶段。黄体产生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子宫增生期内膜继续增厚,腺体进一步扩大、弯曲,并出现分泌现象。间质疏松水肿、血管也急速增长,更加弯曲、内膜松软,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适宜于受精卵的种植和发育。
③月经前期。月经前期约在月经周期的第24~28天,相当于黄体退化阶段。黄体退化时,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间质水肿消失而变为致密,血管受挤压而弯曲,使血流淤滞。在来月经前4~24小时,内膜血管呈痉挛性收缩,使内膜缺血坏死,血管收缩后又舒张,以致破裂出血。在内膜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剥脱而出血,即为月经来潮。
④月经期。其约为月经周期的第1~4天,此时内膜功能层形成分散的小血肿,使内膜成片状或小块状剥脱,随血液一起排出。在临床上,一般将月经来潮作为下一周期的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