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Photoshop图像处理:渐变工具的应用与效果

Photoshop图像处理:渐变工具的应用与效果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3-2-7添加图案图3-2-8完成效果2)渐变工具“渐变”即颜色过渡,可以是多种颜色之间的混合过渡,也可以是同一种颜色不同的透明度之间的过渡。图3-2-9渐变类型及渐变工具选项栏①不透明度:可降低渐变颜色的不透明度值。

Photoshop图像处理:渐变工具的应用与效果

1)油漆桶工具

油漆桶工具用于在图像或选区中填充“前景”或“图案”。选择“油漆桶”工具,在要填充区域单击,即可填上所选择的颜色或图案。

(1)工具箱中的颜色设置工具 在工具箱底部有一个前景色和背景色设置工具。用户可通过该工具来设置当前使用的前景色和背景色,如图3-2-1所示。

图3-2-1 前景色和背景色工具

【小技巧】

·英文输入法状态下,按D键可将前景色和背景色恢复成默认的黑色和白色。

·按X键可快速切换前景色和背景色。

·同时按下Alt+Delete键可快速填充前景色。

·同时按下Ctrl+Delete键可快速填充背景色。

(2)“拾色器”对话框的应用 单击工具箱中的前景色或背景色图标,即可调出“拾色器”对话框,如图3-2-2所示。

①色域:拾色器对话框左侧的颜色方框区域是供选择颜色的,色域中能够移动的小圆圈是选取颜色的标志。

②颜色导轨:在色域图右边,用来调整颜色的不同色调。

③所选颜色对比框:在颜色导轨右侧上方有两块显示颜色的区域,上半部分所显示的是当前所选择的颜色,下半部分所显示的是打开拾色器对话框之前所选择的颜色。

④溢色警告区:当所选颜色在印刷中无法实现时,“拾色器”对话框中会出现一个带感叹号的三角形图标,这个图标称为溢色警告。在其下面的小方块显示的颜色,是最接近印刷的色彩,一般来说它比所选的颜色要暗一些。单击溢色警告按钮,即可将当前所选颜色转换成与之相对应的颜色。

图3-2-2 “拾色器”对话框

在色域任意位置单击鼠标,会有圆圈标示出单击的位置,在右上角就会显示当前选中的颜色,并且在“拾色器”对话框右下角出现其对应的各种颜色模式定义的数据显示,包括RGB、CMYK、HSB和Lab 4种不同的颜色描述方式,也可以在此处输入数字直接确定所需的颜色。在“拾色器”对话框中,可以拖动颜色导轨上的三角形颜色滑块确定颜色范围。颜色滑块与颜色方框区中显示的内容会因不同的颜色描述方式(单击HSB、RGB、CMYK、Lab前的按钮)而不同。

例如,选定H(色相)前的按钮时,在此颜色滑块中纵向排列的即为色相的变化;在滑块中选定了某种色相后,颜色选择区内则会显示出这一色相亮度从亮到暗(纵向),饱和度由最强到最弱(横向)的各种颜色。选定R(红色)按钮时,在颜色滑块中显示的则是红色信息由强到弱的变化,颜色选择区内的横向即会表示出蓝色信息的强弱变化,纵向会表示出绿色信息的强弱变化,如图3-2-3所示。

单击“拾色器”右上方的“颜色库”按钮,则会出现一个新“颜色库”对话框,如图3-2-4所示。它允许按照标准的色标本,如PANTONE色谱的编号来精确地选择颜色。这些标准色谱通常都有自己不同的适用范围,并有统一的描述和配制方法,有时在制定一些标识或专色印版时,以这种方式指定颜色可保证其统一性。在“颜色库”对话框中单击“拾色器”按钮,又可以重新回到标准的“拾色器”对话框中。

(3)“颜色”调板 在“颜色”调板中的左上角有两个色块用于表示前景色和背景色,如图3-2-5所示。用鼠标单击调板右上角的三角按钮,可选择不同的色彩模式。不同的色彩模式,调板中滑动栏的内容也不同,通过拖动三色滑块或输入数字可改变颜色的组成。直接单击“颜色”调板中的前景色或背景色图标也可以调出“拾色器”对话框。

图3-2-3 颜色选择区

图3-2-4 “颜色库”对话框

图3-2-5 “颜色”调板

图3-2-6 “色板”调板

在“颜色”调板中,当光标移至颜色条时,会自动变成一个吸管,可直接在颜色条中吸取前景色或背景色。如果想选择黑色或白色,可在颜色条的最右端单击黑色或白色的小方块。

(4)色板 为了便于用户快速选择颜色,系统还提供了“色板”调板,如图3-2-6所示。该调板中的颜色都是系统预先设置好的,用户可直接从中选取而不需要再自行配制。

①设置前景色,直接在“色板”调板中单击某个颜色块即可。

②设置背景色,按住Ctrl键的同时单击“色板”调板或拾色器设置好前景色(即要添加的颜色),然后单击调板下方的“创建前景色的新色板”按钮,即可添加色样。

③删除某颜色,只需将鼠标光标移至该颜色块上,按住左键将其拖至调板底部的“删除颜色”按钮上即可;也可将鼠标光标移至要删除的颜色块上,按住Alt键,当光标呈剪刀状时,单击鼠标删除该颜色。

演示案例

①打开“油漆桶练习素材1”,使用Ctrl+J拷贝背景到新图层1,选择“磁性套索”工具,在工具栏设置羽化为20,使用磁性套索工具选中人物,执行Ctrl+Shift+I反选,按Delete键删除图像背景,不要取消选区。

②单击“背景”层,新建图层2,选择油漆桶工具,在工具属性栏中的“设置填充区域的源”中选择“图案”;单击右侧下拉箭头,在对话框中的右侧单击工具按钮,从工具菜单中选择“图案”;单击“确定”添加图案;如图3-2-7所示。

③选择需要的图案在“图层2”上单击填充图案,并设置“图层2”不透明度为70%。

④打开“油漆桶练习素材2”,使用“魔棒”工具选中白色背景,并删除。

⑤使用“矩形选框工具”选中图像,单击“编辑→”“定义图案”命令,回到素材1,在最上方新建“图层3”,选择油漆桶工具,在工具栏的“设置填充区域的源”中选择刚定义的图案,填充“图层3”。(www.xing528.com)

⑥使用“橡皮擦工具”擦除,只剩下一个图案,放置在人物衣服合适位置。完成效果如图3-2-8所示。

图3-2-7 添加图案

图3-2-8 完成效果

2)渐变工具

“渐变”即颜色过渡,可以是多种颜色之间的混合过渡,也可以是同一种颜色不同的透明度之间的过渡。选择好渐变色,鼠标在要填充渐变色区域拖动即可填充渐变色。

(1)渐变的类型 渐变有5种类型,即线性渐变、径向渐变、角度渐变、对称渐变和菱形渐变。各渐变效果如图3-2-9所示。

图3-2-9 渐变类型及渐变工具选项栏

①不透明度:可降低渐变颜色的不透明度值。

②反向:所得到的渐变效果方向与所设置的方向相反。

③透明区域:如果编辑渐变时对颜色设置了不透明度,则可启用透明效果。

(2)渐变编辑器 在填充渐变前,首先要选择渐变色,可根据需要自己编辑渐变色。在渐变工具属性栏中单击“点按可编辑渐变”颜色条,即可打开渐变编辑器,如图3-2-10所示。

图3-2-10 渐变编辑器

①添加或删除色标:在渐变条下方单击鼠标左键,可添加一个色标。选中色标,向上或向下拖拉,可删除该色标。

②设置色标的颜色:直接双击色标,在弹出的“拾色器”对话框中可选择颜色。

③调整色标的位置:用鼠标左键左右拖动色标即可调整色标的位置。

④设置渐变色的不透明度:在渐变条上方的合适位置单击鼠标左键,可以添加不透明度色标,然后在窗口下方设置其不透明度。

演示案例

①新建文件,大小为300像素×300像素。

②选择渐变工具,在工具栏上打开渐变编辑器,在渐变条上单击添加色标,双击色标,修改颜色为黑或白色,效果如图3-2-11所示。

③设置好后单击“确定”返回文档中,从标尺上拖动出两条参考线,选择渐变工具属性栏上的“角度渐变”,在参考线中心位置向外拖拉,效果如图3-2-11所示。

④选择“编辑→”“定义图案”,输入名称,单击“确定”。

⑤新建文件,大小为900像素×900像素,选择“油漆桶工具”,在工具栏上选择刚才定义的“图案”,在窗口内单击,或选择“编辑→”“填充”(Shift+F5),在填充对话框中选择刚定义的图案,完成操作,如图3-2-11(b)所示。

图3-2-11 渐变

3)吸管工具

工具箱中的吸管工具可从图像中取样来改变前景色或背景色。用此工具在图像上单击,工具箱中的前景色就会显示所选取的颜色。如果在按下Alt+Windows键的同时,用此工具在图像上单击,工具箱中的背景色就显示所选取的颜色。

4)颜色取样器工具

工具箱中的颜色取样工具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检测图像中像素的色彩构成情况。

(1)创建测量点 在图像中单击鼠标,鼠标单击处出现一个色彩样例图标,这一点称为测量点。在同一个图像中最多可以放置4个测量点。Photoshop默认其名为#1、#2、#3、#4,这4个测量点处像素的色彩值显示在“信息”调板中。打开一幅图像,用鼠标在图像中单击,每单击一次图像中便出现一个圆形颜色取样器图标,其右下角分别标注1、2、3、4表示它们分别是#1、#2、#3、#4测量点。此时“信息”调板下方显示每个测量点的色彩构成,如图3-2-12所示。

图3-2-12 颜色取样器

图3-2-13 “信息”调板

(2)调整测量点的位置及删除测量点 将鼠标移至测量点的位置,鼠标指针右下角变成“圆圈”图标时,拖动鼠标就可以调整测量点的位置。按住键盘上的Alt键不放,移动鼠标至测量点的位置,当鼠标图标变成剪刀形状图标时,单击鼠标可以删除测量点。

(3)“信息”调板 “信息”调板不仅能显示测量点的色彩信息,还可以显示鼠标当前所在位置及其所在位置的色彩信息,如图3-2-13所示。如果图像中没有测量点,“信息”调板会显示4个模式值,在左上部显示的是鼠标当前所在位置颜色的RGB模式值,右上部显示的是鼠标当前所在位置颜色的CMYK模式值,左下部显示的是鼠标当前所在位置的坐标值,右下部显示的是鼠标当前所在位置的宽度和高度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