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优化思路,提高效率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优化思路,提高效率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理清思路、减少环节、构建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则是改变现状、全面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所谓的“理清思路”,就是要在充分明确教师素养构成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需要的前提下,根据教育规律和教师素养的形成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优化思路,提高效率

效率不高、效果差强人意,是教师继续教育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而理清思路、减少环节、构建高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则是改变现状、全面实现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所谓的“理清思路”,就是要在充分明确教师素养构成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需要的前提下,根据教育规律和教师素养的形成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所谓的“减少环节”,就是在教师继续教育实施中,一方面,要改变政出多门的状况,培训机构对于培训者实行线性管理,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另一方面,要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而单纯的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环境,减少培训之外的干扰,使其能集中精力参与培训。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继续教育特点和教师的学习和发展要求,逐渐形成“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基础,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标,以多样化实施为手段,以全程评价为导向”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一)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基本情况

所谓的模式,是规律的外在形式。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指反映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在规律,运行高效的方式、方法。模式一旦形成,必将对教师继续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人们对继续教育进行有效实践而总结和归纳出的继续教育策略的集合体,具有明显的程式性。其内容包括:继续教育方案的设计,继续教育人员的确定,继续教育内容的选择,继续教育组织实施,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等等。继续教育模式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向性,即任何继续教育的模式都是针对具体内容,围绕着一定的目标进行。继续教育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诸如生源基础和培训者的个性等。因此,在运用具体模式时,必须进行选择。二是操作性。继续教育模式是具体化的操作方式,是将教育教学理论感性化,并与实际操作中的经验进行融合、提升的结果,是对培训者培训行为的具体规范便于理解、把握和运用。三是完整性,即继续教育模式是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的统一,有一套完整的结构和系列的运行要求。四是稳定性,继续教育模式是大量的培训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在一定程度或一些方面反映着继续教育的普遍性规律,对教学程序的选择和安排具有普遍的参考作用。五是灵活性,由于继续教育模式反映着一定的教学规律,所以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其指向性特点,又决定了这种普适性又具有灵活性的特点,诸如,面对不同培训对象时,要对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面对不同专业的培训内容,同样需要灵活对应。这便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基本情况。

(二)现行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的问题

新的模式构建,必须基于已有的模式状况,一方面,已有的模式是构建新模式的基础和参照物,没有已有模式的基础,新模式的构建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新模式的构建是基于已有模式存在的问题,已有模式存在的问题是新模式构建的动力和契机。因此,在新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对已有模式的不足和问题的把握非常重要。

1.模式构建的的专家主体

所谓的专家主体,是指在教师继续教育方案设计、具体实施和评价中专家的理念贯穿于始终,这些专家多是一些高校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他们的教育理念及专业知识都是相关领域的佼佼者,但他们中的多数对中小学教育状况以及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不够了解或了解不多,他们往往从自己的理论和专业角度来进行教师继续教育的整体运作。这使得继续教育无论是从以内容的选择还是方式、方法的运用,有很多地方与中小学校的具体情况及教师的需求不相符合和不甚符合。随着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有更多的中小学一线教师参与到继续教育的方案设计和组织实施中来,但由于在整个团队中,一线教师不仅人数少,而且对于专家的观点总是在一种敬意和权威的压抑中认同,使这些一线教师的思想意识往往被专家同化。这些都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中的专家主体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www.xing528.com)

2.模式的综合性不足

综合性不足主要表现在具体模式的整体性不足和不同模式的整合不足。具体模式的整体性不足反映在构成模式的各个方面内容不够均衡,模式在具体实施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中的联系及针对具体内容所使用的方式方法等缺少一脉相承的贯穿,各个环节往往显出相对独立性比较突出。不同模式的整合不足是指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形成了诸多模式,包括以培训对象为依据的幼儿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小学老师继续教育模式、初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高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等,以继续教育组织者为依据的高校模式、校本模式、教师中心模式,等等。这些模式是在教师继续教育长期运行中逐渐形成,并获得良好效果而被多数人认可的模式,当然,这些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和不足,尤其是伴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继续教育的综合性方面的要求和完善越来越强烈,目前虽然许多人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工作,但总体上看,吸收各种具体模式的优点、建立起一个可资借鉴的宏观模式尚未形成,使模式的构建并没有完全脱开植根于具体内容或具体专业的状态。

3.评价跟踪不够健全

评价跟踪的不足是影响继续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继续教育中的一个难题。由于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众多,而且分散在许多学校,能够有效地将他们组织起来培训就已相当不易,如果要进行跟踪评价更是难以做到。这就是评价存在不足的主要原因。但许多评价能够做到的,但做得不好,或做得不到位,则又是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虽然每次继续教育培训都有评价标准,但有的评价标准比较含糊,不够明确,操作性不够,很难落实。尤其是许多评价标准中只标明了完成作业,参与谈论得分的规定,而缺少对教师行为发生变化目标的考查。另一方面,一些继续教育中的培训评价,交给评训者,而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的交往,仅仅是培训期间的网上,加上参加培训的教师众多,很难进行跟踪评价。以上这些因素集中起来,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的评价存在许多方面的缺陷,甚至缺位。

(三)建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构建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而对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在依据教育继续教育规律和原理的前提下,通过对前人优秀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归纳出“以适应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为依据,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标,以多样化实施为手段,以全程评价为引导”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所谓“以适应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为依据”,是指每一次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的设计中,都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准确把握不同教师的需求,诸如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城市中小学教师发展需求等,掌握他们专业发展需求的差异,进行科学分类,并具有针对性的实施,使每一次的继续教育都能最大限度地解决参加培训教师面临的问题和专业发展不同阶段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使他们在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始终是主体。为此,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方案设计中,改变专家主体的格局,一方面,专家要放下身段,将继续教育方案的设计由主要基于继续教育理论这个原理,变为在理论原理指导下强化对实践关注、对基层的关注、对继续教育参与者的关注;另一方面,专家团队中一线教师比例应增加,在方案设计、具体实施和最终评价等方面,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是培训对象作为主体所不能忽视的。“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标”,就是每一次继续教育都应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具体继续教育的培训的内容虽然侧重层次不同,但最终都要为“提高教师素养”服务。为此,一方面,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要与教师资格证制度紧密联系。教师资格证制度首先是教师入职的门槛,也是从业的依据,其次对于教师综合素质、教育学知识和能力、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要求,这种要求在5年周期内的发展变化,直接对应着教师入职和从业要求的发展变化,教师继续教育和教师资格证制度结合是促使教师与时俱进的保证。另一方面,教师继续教育要与教师专业标准密切联系,教师专业标准通过3个维度、14个领域、63项要求全面系统而又具体地阐述了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和构成。根据教师专业标准与自身情况对照,教师很容易反思自身存在的弱点和不足,明确在素养方面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同样以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对教师群体进行调研,继续教育的专家团队也很容易确定继续教育培训的侧重。这对于提升继续教育效果、充分完成全面提高教师素养的目标,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以多样化实施为手段”,主要是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由于构成继续教育对象的教师队伍人员构成丰富而复杂,决定了培训的内容和侧重的不同,适应这种情况,必须进行多样化实施。一方面,要根据具体对象的特点进行多样化,如中小学新教师培训、职务培训、骨干培训、高级研修、学历提高等,这些不同对象的培训都很需要有相应的、具体的、相互区别的培训方法和手段相对应;另一方面,要根据继续教育主办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多样化,如校本培训、院校培训和远程培训三种培训主办单位都有自身的基本培训方式,但由于同样的培训主体在物质条件和培训者队伍的实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培训的具体实施中也需要探索和运用多样化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将培训的对象和培训主办单位的条件紧密联系起来,使培训的综合性特点得到体现。“以全程评价为导向”,主要是解决继续教育培训中因评价不足所带来的效果不佳的弊端,这里的“全程”,并非培训过程的半个月或一个月的过程,而是本次培训开始到下一次培训的考试,按照一般习惯的安排,一年两次培训,第一次在六月份,第二次在十一月份,也就是“全程”包括一个假期加上将近一个学期,将全程拉长,使继续教育有了一个在实际教学中对培训成果有一个验证的过程。以评价为导向,要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标准,既要有对整个培训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和评价的细则,更要有对教师的参与情况,过程表现及实际教学改变状况的评价,一方面,评价要有严格的阶段性标准和要求,对于每个阶段的标准和要求都要有具体的细则,改变传统继续教育培训中评价的泛化导致的区分度的缺乏;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应具多样性,教师、专家、培训者及所教学校的教育教学主管人员都应参与评价,但应在教师作为基本评价主体的情况下,对于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评价,多样性主体中的其他成员应有所侧重,从而突现全程的和全方位的跟踪评价,使继续教育的培训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也需要包括培训对象的积极参与,只有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的原理和规律,全面体现培训对象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这个系统工程的构建才是科学的、可行的,因此,完成这项工程,必须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