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继续教育:主体地位与要求

教师继续教育:主体地位与要求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是由培训者与培训对象共同完成的,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的关系指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主体性不可忽略的内容。在这种状况中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很显然是有悖于教师的意愿的,明显是漠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主体性的表现。

教师继续教育:主体地位与要求

在教师继续教育中参加培训的教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在实际的培训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被漠视了,成为完全被动的服从者,这不仅是教师继续教育中培训者的观念问题,更是我国教育传统问题的沿袭,对此,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正本清源,恢复教师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

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是由培训者与培训对象共同完成的,培训者与培训对象之间的关系指培训者和培训对象在培训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培训活动中,培训者处于教育教学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的内容角度,培训者是传授者,教师是接受者。而从整个继续教育的本质看,教师是主体,培训者的培训是为满足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的服务者,由此便使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一目了然了。

1.教师是继续教育中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首先,我们从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看,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而进行的培训。这个概念清楚地表明了三个观点:一是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对象是“取得教师资格证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二是继续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三是继续教育的形式是“培训”,在这个过程中,培训者只是组织者和培训实施者。其次,从实际的教师培训过程和内容选择看,培训的内容是针对教师素养的构成进行选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进行实施。从培训过程和问题的处理上,应张扬教师的个性化理解,引导教师的独立思考,对于问题不设“标准答案”,见仁见智,突出自主。从中可以看出对教师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凸显。

2.继续教育方案设计及实施的教师的参与

既然教师是接受继续教育的主体,那么,为了更适应教师群体的需要,充分反映教师的诉求,继续教育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必须有教师参加。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状况和需求最了解,他们不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内容,而且知道自己最喜欢什么样的方式,完全由专家主导的方案设计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在继续教育方案设计中,教师的参与者应具高度的代表性,能够代表和反映绝大多数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愿望,反映他们的期待。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主体性不可忽略的内容。

3.继续教育中教师主体的个性选择与张扬

教师既然是继续教育的主体,那么就必须充分地考虑教师的个性。一是不同教师对于培训内容要有选择性。选择是以个性为依据的,这就要求改变培训内容单一、缺少选择余地的局面,使培训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备选项,充分满足基于个性不同的多样化要求。所谓的张扬个性,是指引导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中,突出质疑精神,通过变换角度、改变思维方式等,对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解释。这同样是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二)实际实施中教师主体性存在的问题

正如义务教育中对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实际仍使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服从状态一样,教师继续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教师被动地接受继续教育仍然是普遍现象。

1.继续教育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不能完全对接

既然继续教育的主体是教师,那么能否满足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就成为了继续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在实际的教师继续教育中,从内容选择到时间安排均不能满足教师需求,甚至违背教师需求的现象十分严重。从内容选择上,大量理论和原理内容的重复,不仅浪费了教师宝贵的时间,而且更挫伤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说教式的灌输和泛化的所谓教师素养的培训不仅与教师的实际需要远离,而且造成对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混乱。而对教师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教育教学中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但这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中却往往没有涉及。在时间的安排上,许多省市将一年两次的全员远距离集中培训安排在暑假前和寒假前的两个学期末,这个时段往往是教师任务最集中、最重,并且时间最紧迫的,学期和学年工作总结、学生的学习状况评定、班主任工作汇总、期末试卷的批改、寒暑假的安排等都会在这一时段。在这种状况中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很显然是有悖于教师的意愿的,明显是漠视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主体性的表现。

2.强制性实施,使教师缺少参与的主动性(www.xing528.com)

在这里我们并不反对强制性实施继续教育,因为接受继续教育是法律规定的教师从业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只是强调,在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这种实施方式往往会带来一种恶性循环:不愿参加培训——强制参加培训——更不愿参加培训。培训机构在实施强制性培训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即首先要解决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强制”也便成为了教师的“自主”,而眼下继续教育的强制性实施(规定了一年两次,5年内不少于360学分)明显是忽略了继续教育的主体,反映的是培训机构至高无上的权威官本位的观念。

3.评价的单一性,实效性不足

继续教育中的评价应是多元的,培训者、教师自身、教师相互评价及所在学校的专家做出评价。但从目前情况看,培训者是单一的评价主体,而评价主体中许多人是高校教师和教育研究部门的工作者,他们普遍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素养,但是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没有从事过中小学的课程教学工作,有一些人甚至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并不是十分了解,这就必然地造成他们的评价与教师的实际存在距离,这种评价不仅造成了继续教育中教师主体性被漠视,而且进一步伤害了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主动性。

(三)强化继续教育中教师主题性策略

要强化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性,就要在改变观念的基础上以满足教师需求为抓手,以提高教师素养为目的,将教师的因素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中。而其中改变观念是前提,继续教育的主导者在设计和实施中,要改变至高无上的权威意识,改变居高临下的灌输方式,准确定位自己作为服务者的角色,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师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服务,在此基础上,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一线教师参与方案设计,以便反映教师的需求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在专家主导下的教师继续教育设计和实施,要深入中小学一线进行深入调查,掌握教师队伍的现状,改变脱离教学实际的想当然设计和实施;另一方面,在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方案和设计中吸收一线教师尝试的基础上,进行扩大,将城市和农村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聘入继续教育的专家团队,而且比例要逐渐增加到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主体的合理水平。一线教师不仅直接参与培训方案的设计和内容的选择,而且直接以培训者的身份参与培训,用他们的理解和他们的方式最直接地为广大教师的学习和发展服务。同时,作为继续教育方案设计和实施主导者的专家,也需改变权威姿态,认真听取和接纳来自一线的培训者的意见和建议。当然,一线教师纳入培训者的队伍后,便应自主地承担责任,了解教师的实际需要,反映教师的诉求的责任,在日常工作中要时时关注和记录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分析和总结在他们从教素养中所存在的不足,为充分体现他们的意愿奠定基础。由此形成专家主导下的、全体培训者参与的、广泛反映广大教师意愿和要求的培养方案。

2.教师参与的制度化,在规范中提升效果

教师对继续教育的参与随机性的并不能完全保证教师主体地位的落实。为了使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且建立有长效机制,必须将其进行制度化的规范。制度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训者和专家要建立起以教师继续教育方案设计、调整、改造、实施为任务的团队,并赋予这个团队对继续教育方案的实施决策权,在方案设计之初,团队成员对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及教育改革过程进行全方位调研,结合理论原理及其最新进展,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充分掌握教师的需求,促进教师需求与改革发展的动态相结合,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奠定基础。二是在继续教育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对收集、整理的材料进行统筹、全盘考虑,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培训选题、内容确定、实施步骤等环节充分反映接受培训教师的意愿、要求和兴趣。三是继续教育方案实施之后,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对于他们满意且收效显著的内容和形式加以保留和进一步优化。对于他们不满意的地方进行原因分析,并在进一步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造,完善之后的方案,作为下一次培训的依据。以此类推,使教师教育的制度进行规范化实施,使其始终与广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紧密联系。

3.教师直接参与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

教师直接参与继续教育效果的评价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突出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二是改变培训者单一评价的片面性。参与继续教育的评价是教师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教师不参加继续教育的评价,则教师继续教育将是不完整和不健全的,参与继续教育的评价是教师全程参与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培训者单一的评价,不仅很容易扼杀学员的个性,而且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是影响培训质量和教师参与培训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培训者在继续教育中主体地位的表现形式,因而教师直接参与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评价中,教师不仅要评价自己在参与中的态度和效果,也要对其他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评价,使对教师参与培训效果的评价既有教师自己的评价,也有教师相互之间的评价,还有培训者的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会更具体、更全面、更客观。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评价,还要对培训内容、培训者的表现以及整个培训方案作出评价,这是在宏观角度充分体现教师在继续教育中主体地位不可缺少的,通过评价,使继续教育与教师的意愿和要求达成一致。

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而在继续教育的实施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继续教育习惯的传承,专家本位仍然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不仅违背了教育规律,而且严重影响着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为此,探索在继续教育中教师主体的回归,成为实现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目标的紧迫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