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高等师范院校规模的扩大,教师的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量不足被数量过剩所取代,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的问题凸显。而完成这一任务,除了教师自身进行自我修炼之外,教师继续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由数量向质量的具体内涵
教师数量不足,是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小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伴随着高等师范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及相关的惠民政策的出台,使教师的数量迅速增加,数量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的同时,接踵而来的是教师过剩,于是提升教师质量的要求就自然出现了。
1.伴随社会转型的教师转型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由一种存在类型向另一种存在类型的转变,意味着社会系统内在结构的变化,意味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等各方面全面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作为一种超前性价值的行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于是伴随社会转型,教育行业从业者——教师的转型就被突出出来。社会转型不仅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进行全方位的适应,而且还必须根据对社会转型未来的预测进行超前的准备,胜任过去社会形态和教育体制的教师不仅不能完全适应转型过程中的教育教学要求,更难以适应未来教育教学的发展,从而显示出明显的质量缺陷。
2.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过程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是最终的目标。教师需求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型是由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转型也必然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转型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教师观念的转变不仅需要相关丰富的新知识作为支撑,而且必须有实践对新知识的内化和相关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改变原有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中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与新观念的对应,并在不断充实和丰富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这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应该注意的是,在这个渐进的过程中,应始终围绕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展开。所谓“全面”,是面对全体教师,尤其是要关注那些在知识、能力素养有欠缺的教师。诸如在政府实施的惠民政策中转正的民办教师,使所有的在岗教师都能通过继续教育达到教育转型需要的质量水平。所谓的“综合素质”,是指根据教师转型的需要,尤其是素质教育对教师生活知识和能力、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在对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进行充分强化的同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更多的投入,使适应转型需要的所有教师素质均衡发展,全面推进。
(二)教师需求转型期所面对的具体问题
教师需求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型期存在着诸多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又有现实中产生的新问题,这些问题共同造成了转型的困境。
1.教师队伍的复杂性
在教育转型期教师队伍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年龄结构的复杂性,包括老、中、青各个年龄段的教师。虽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种年龄结构的复杂性都是存在的,但面对转型,这种复杂性的结构又增加了多样性的分化。在老、中、青每个年龄段的人员构成中,由于传统的影响和新思想、新观念接受的程度不同而在转型中出现种种的差异。二是教师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仅有城市中小学教师与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差异,更有同是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受过高等教育和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不同。有刚从高校毕业入职乡镇中小学的师范生,也有没有学历的民转公教师。这些教师在素质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而且这种反差不是对应的,而是交错的,诸如刚刚入职的师范生具有明显的知识和观念上的优势,而民转公教师则显然整体上在知识和观念上不如刚刚入职的师范生,但他们在经验和教学操作方面,是刚入职的师范生所远不能及的,这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复杂性。三是教师从业态度上存在着巨大反差,一方面,由于待遇偏低的原因,许多在岗教师对从业产生了倦怠,缺少热情,没有干劲;另一方面,不断增加的师范毕业生,欲求职而不得。两种情况自身的分化也非常明显,在岗教师全身心投入的也大有人在,求职的师范生仅仅为满足生存需求的也不在少数,这就加重了教师队伍的复杂性。
2.竞争压力与负担过重的矛盾
教师的从业压力是非常沉重的,这种压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内部看,教师业绩考核直接与绩效工资挂钩,使教师在业绩方面的竞争非常激烈,每个人都试图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来提高业绩,从而达到提高工资水平的目的,与此相应,教师还时时存在着生存危机,尤其是2015年在全国推行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使这种危机感以直观的形式摆在教师面前。不努力,将得不到教师资格认证,这会让教师丢掉饭碗。同时,教师的职称评定、优秀教师评选等直接关涉教师从业状态的内容,又不断加剧着教师队伍内部的竞争。从外部的压力看,教师的教育教学并非单纯的学校行为,它受着整个政策和制度的规范,尤其是处在教育转型期,政策与制度的改变和更新更为频繁。每一次变化,教师必须及时适应。同时,伴随教师需求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教师职业的竞争,这对于在岗的教师而言,无疑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压力。除了压力之外,教师负担过重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过重的负担一方面来自于竞争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教师工作负荷。许多教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外,还负担着班主任工作,没有闲暇,工作压力非常大。竞争的压力和过重的负担集教师于一身,使其无法在矛盾中得到解脱。(www.xing528.com)
3.教师素质培养与应试观念的矛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而有效完成这个目标要求教师必须首先提高素质,也就是提高教师的质量,这正是教师需求由数量向质量转型的直接依据。然而,教师素质提高并不能与现行的应试制度相对应。从中凸显了制度与政策的矛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观念与行为的矛盾,使教师在这种矛盾之中无所适从。
上述三方面内容作为教师由数量向质量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使教师继续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需求转型期继续教育的使命
教师需求的转型给教师从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因素,也给教师带来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对挑战的应对,除了教师要有规划以外,教师继续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方面,通过加大继续教育的力度,改变教师的观念;另一方面,通过对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在素养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性提升。
1.培训内容:基础性和前沿性结合,通识性与专业性相统一
改变传统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单一和孤立的局面,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目标进行综合培训,使教师获得专业上的全面发展。“基础性”,主要是在培训过程中强化基础,对于基础欠缺的加以补充,对于不合时宜的进行调整和改变,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有一个稳固的基础。“前沿性”,主要突出教育的超前性特点,使教师对于未来教育的预期有深入的理解和明确的把握,并具备适应未来预期的从业素质。“通识性”,是要拓展教师的视野,适应当下和未来教学生活化和跨学科的理念,使教师能够在不同领域知识的联系中创新知识。“专业性”,是教师从业的关键,通过继续教育强化专业基础、吸收专业新知,拓展专业视角,深化对专业的把握,并将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相结合,实现专业性培训的实用价值。
2.培训对象:老教师与新教师兼顾,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
面对全体教师的培训理念,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参加培训。对于具体教师而言,这是终身学习的要求,但是教师具体情况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谓的“老教师与新教师兼顾”,是指在具体培训中由于基础和观念的不同,必须进行区别对待,改变“一刀切”式的培训方式,增加培训效果。对于老教师而言,知识陈旧和观念滞后是他们具有普遍性的不足,因而应侧重于这方面的培训。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知识实用价值的缺乏和教学经验的欠缺是其普遍性的不足,因而应把培训的重点放在这里。当然,老教师的优势对应着青年教师的不足,青年教师的优势对应着老教师的不足。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可以充分利用二者互补的原理,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进行互相培训。“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主要指老教师和新教师在各自所居的范畴中,有共性也有个人的特殊性,继续教育的培训中,既要关注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要把握他们的特殊性,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实施。青年教师亦如此。使教师继续教育既照顾了面,又关注了点,充分落实对全体教师的理念。
3.培训目标:解决实际问题与把握规律结合,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提高相统一
培训目标是继续教育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准确的定位是使继续教育获得成功的基础和关键。“解决实际问题与把握规律结合”是因为继续教育最直接和最现实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师们所正在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继续教育最直接的价值所在。连现实面对的实际问题都无法解决,继续教育就没有意义。但单纯地解决面对的实际问题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对不同具体问题产生的根源和消除的途径找到策略,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原理,从而解决更多的问题或避免更多问题的发生。“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提高统一”,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始终是继续教育培训重中之重的内容,但是专业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孤立的,它必须伴随着综合素养的提高而提高。同时,综合素养的提高包涵着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专业能力是其中的关键。因此,二者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只有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综合培训,才能最终完成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目标。
教师需求由量向质的转变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实际从业的教师不仅素质无法完全符合要求,而且因面临重重的困难,要提高素质也很艰难,因而发挥继续教育的责任,落实其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使命就显得非常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