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继续教育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是伴随形势的变化,原有的积累已经无法完全支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了,这就需要对原有的基础进行修正和补充,即“修补”;二是教育自身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单纯具备当下的从教基础还不够,从观念到知识和能力必须具有超前性,它需要通过教师继续教育进行超前准备,即“超储”。“修补”和“超储”是相辅相成、关系密切的。因此,在教师继续教育中“修补”和“超储”必须同时进行。
(一)教师继续教育的基础和前景
教师继续教育是在教师职前教育基础上的在职教育,因而,它有两个方面的基础,一是职前教育中积累的知识和能力,二是从业中获得的感受和经验。这两方面的基础决定着教师继续教育中修补和超储的具体内容。
1.职前教育存在的局限
教师职前教育与教师从业要求的反差是明显的,由于职前教育并没有完全针对教师从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使得无论课程设置还是实施,也无论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训练,都在很多地方与教师的从业缺少必然的和紧密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总体上表现出的办学封闭性特点,使教师职前教育成为一种孤立人才培养模式,很少顾及学生入学前的基础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更无视教师从业的需要及其发展变化。不看对象,就教材讲教材,从而导致了师范生毕业之后从教的先天不足。而且对于观念和知识的培养,也基于当时的具体条件和背景,缺少教育学视角的超前性。因而,时过境迁之后,观念滞后、知识陈旧便在从业中突出地表现出来。尤其是伴随社会发展提速,知识更新周期的缩短,这种观念滞后、知识陈旧的状况就更加突出,这种状况的改变有赖于教师继续教育价值的发挥。
2.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状况
职前教育中所接受的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以与中小学教育关系最为直接的学科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为例,其理念和内容都是与学科课程标准相一致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其教材就是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其理念、内容、要求和做法与现行应试体制下的中小学教育教学存在非常大的反差。通过职前教育的灌输,师范基本掌握和确定了这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理念。然而,进入实际教学工作之后,他们往往惊奇地发现,学的东西用不上,能用上的东西没有学,学校教育在应试制度的规范下,以追求应试中取得高分为目的的教学,与职前教育中单纯对素质教育观念和做法的倡导形成鲜明的矛盾,使入职后的教师马上就面临着对形成的理念和积累的知识进行调整和改进,这种无所是从的状态,同样需要继续教育发挥作用。当然,这里仅是以与中小学教育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例来说明师范生入职后所面对的困惑,实际上,由于职前教育的封闭性,使每门课程都存在着这种学与用的矛盾,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3.入职后面对的政策与制度的矛盾
政策与制度的矛盾,在基础教育与高中教育中长期存在着,由于制度具有巨大的辐射性和规范作用,因而人们在长期面对这种矛盾中,已经形成了处理这种矛盾的固定模式,即:将政策上的倡导用于宣传,而将制度的规范用于实际操作,于是国家在以各种政策的方式倡导素质教育的环境中,应试教育却依然我行我素地发展着,而对于刚刚入职的师范生而言,这种矛盾的状况却能引起他们强烈的不安,学习和积累的知识及形成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他们不仅产生对自己的怀疑,而且产生对环境的怀疑。而解决这个矛盾,不仅需要自己在不断适应环境中逐渐认同,而且需要通过教师继续教育加速角色转变的过程。
(二)教师继续教育的修补与超储
教育具有超前性,教育的发展对教育从业者的要求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因而,教育必须要有超前的设计和为超前设计做充分的准备,同时对于教师的从教基础,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指向未来,才能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1.时代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因素
教育是面对未来的事业,是为适应未来时代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因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地增加新的因素。首先是观念因素。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给教育最深刻变化的新因素是促进教育从业者观念变化的因素,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最显性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对于教育对人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和新的规范。计划经济时代严格按照规划去发展经济与之相适应教育对人才培养追求“大一统”的标准。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尤其是经济发展方式由制造向创造转变,使人才培养将个性及创造精神、创造能力作为核心目标,当然这种变化是渐进性的,是新的因素不断增加逐渐取代旧有模式的,这些不断出现并持续发展的新因素,是教师过去积累中所不曾有的或虽然有却已经不符合现实需要的,需要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进行修补。同时,伴随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已有的知识储备已远远不能满足教师职业的需要,同样也需要充实和超储。人才培养总体上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不但要有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构成的综合素养,更要有具备指向未来的眼界。在观念改变、知识更新、素养提高中,着眼于当下,服务于未来,使修补与超储共同促进于教育及其发展。
2.面对未来的教育目标对超前性要求(www.xing528.com)
未来的教育目标是可以清晰地预见的,在当下教育转型期,我们虽然依旧纠结于应试与素质教育之间,而且应试教育在现在和将来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素质教育的倡导声势很大,处境尴尬。但是素质教育最终必然是教育的主体。所以,我们不能因为应试教育在当下和以后一段较长时间内的强势地位,而将全部精力投入于适应之中,而必须要有超前性的准备,这种准备的基础是面对变化的适应。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敏锐地把握这个过程中的每个具体变化,并迅速加以适应。这种准备的方式是努力充实自己,全面提高素养。充实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跨学科知识和能力以及生活知识和能力等。“全面的素养”包括观念素养、德行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等。这些内容许多在应试制度下是无用武之地的,但对素质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种准备的目的是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需要。因而超储是对教师从业必然的要求。
3.修补和超储的依据和“度”的规范
“修补”的依据主要是适应当下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育是伴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处于转型期,这种发展变化更为显著,而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是过去的积累。一方面,在过去积累的过程中没有预见到现在的变化,使其产生缺失;另一方面,过去积累的东西已经不适于发展变化的需要,使其失去原有的价值。这两项内容需要“修”和“补”。超储的依据是根据教育发展方向和进程,对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状况进行预期,并以充分的储备与之适应。修补和超储要有“度”的规范,根据植根于脚下、放眼于未来的要求,必须首先做好修补,将做好眼下工作作为进行超储的基础;同时,通过超储巩固修补的成果,追求超储对未来教育教学适应的价值。
(三)修补和超储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操作
修补和超储是教师从业中必不可少的两项内容,也是教师继续教育中两个重要的途径。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便成为我们必须要进行探讨的课题。
1.准确把握教师身上存在的不足及未来教育发展需要
修补要有针对性,准确把握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是进行修补的前提和关键。一方面,教师自身要有反思能力,对自己有准确的评价,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欠缺。无论继续教育还是教师继续发展的设计,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具体教师,因此,对于修补性的学习和培训教师的自我知识非常重要,它既是继续教育学习内容确定的依据,也是提高培训效率不可缺少的环节。另一方面,相关培训机构,应在培训内容确定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综合教师在自己反思中体现的继续教育需求,有知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选择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设计培训方案实施继续教育。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使修补充分、具体而有效率。同时,应对教育未来发展对教师素养的需求进行准确的预测,这是进行超储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对教师当下素质与预设需求的比较,确定需要超储的内容,强调适应未来的要求,激发超储的积极性,使超储得到积极响应和顺利进行。
2.修补与超储一体化,使其形成完整的逻辑链
积累、修补和超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明晰的线索,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完整过程,积累是基础,主要集中于教师职前教育,修补是完善,主要集中在教师从业中。超储是发展,是指向未来的准备,因此,积累、修补、超储是不可分割的,而实际教育教学中,许多内容却被人为地疏远甚至割裂开来,导致了整个逻辑线索的断裂,因此,在继续教育的具体操作中恢复三者一体化,即教师职前教育的积累执著于教师从教的需要。根据积累的具体状况,依照教育发展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修补和充实,使其适应当下教师从业需要,并为适应教育继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结合教师当下的具体状况,进行适应未来的超储,使教师既能充分面对现实又具备适应未来的教育品质。当然,三者虽然具有阶段性和不同的目标指向,但在具体操作中,因共同追求而必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使他们由知识、能力积累变化转为观念改变和素质提升的重要手段。
3.在具体教学中检验和评价培训效果
评价作为培训的导向,对于培训的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什么方式进行评价,表明培训的价值取向,在一般培训评价中,往往用作业的方式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客观地反映培训成效。但本书认为,除此之外更应注重培训前后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发生的变化,即根据教师在培训后教学方面发生的变化,根据教师在培训后教学方面的改进和创新程度来验证培训效果,通过强化“学以致用”的理念,使教师在参与培训中,更加注重实用价值。当然,教师教育教学受着多方面影响,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能从根本上发生变化。这里所说的变化,指的是一些细微的变化和有意识进行变化的尝试。
修补和超储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两项重要内容,它既与教师积累的基础相关,也与教育超前性紧密联系,为此,我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方案时,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