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师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高师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文专业中,有一部分教师从来就没有真正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接触中小学语文教学。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高师专业课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各级各类学校师资的专门机构,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应围绕培养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教育教学从业人员展开,因此,专业课教学除了直接培养学生从教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之外,更应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从教的职业意识进行培养。所谓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态度等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的调控器。因此,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的分内之事。通过对师范生职业意识的培养,不仅为他们奠定将来从业的基础,而且能够为恰当而有效地对专业课学习进行内容的选择和侧重处理提供了依据。因此,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培养的意义在相当程度上超过了对专业课自身的学习。其原因有二,一是职业意识是专业课价值实现的途径。缺少或者没有职业意识,就会使专业课学习缺少目标,不仅会影响专业课学习效果,而且会使有限的效果价值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二是职业意识是专业课学习的原动力。有明确做合格教师的目标,不仅能够克服专业课学习的盲目性,而且能够增加专业课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专业课学习内容的选择与教师从业需求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从这个角度说,专业课教学与职业意识培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专业课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要提高专业课教学的效率,职业意识是巨大的原动力。

(一)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及专业课设置

对于高校教育教学的探索,最为关键就是人才培养,它是高校办学的核心,高校所有工作都与这个核心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1.高等师范院校的性质、特点、及培养的目标

高等师范院校的性质特点和培养目标往往被笼统地称为师范性,这个观点并没有什么错误,但这个观点由于过于泛泛而很难让人切实把握,所谓的师范性,从性质上看,高等师范院校是以未来教师为培养对象,具有鲜明的职业培养目标的专门机构。从特点上看,是围绕岗位从业要求,将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理论相结合,将师范教育与面对岗位的实际要求相结合,尤其强调在实际岗位和虚拟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从培养目标上看,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充分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基础及实践教学能力的合格教师。这三方面综合在一起,便构成师范性的内涵。

2.课程设置与师范生从业要求的一致性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具体教师岗位的实际需要确立的。因此,培养目标是与师范生的从业要求一致的。以中文专业为例,根据现行教师的从业要求进行分解,需要具备三方面的素养,即语文知识素养、语文能力素养和教育教学情意素养。再将每一项素养进行分解,来进行课程设置,如语文知识素养中包括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与语言知识对应设立了“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对应文学知识设立了“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史”等课程。对应语文能力素养开设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等课程。对应教育教学情意素养设置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同时为了突出师范性特点,设置了“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等。因此,课程是根据目标的构成设计的,每一门课程都是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都有具体使命。

3.教师职业特点及课程的调整和改造

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教育教学行为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而教师面对不同时代的学生,也存在着观念上的巨大反差,尤其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使教师的职业内涵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作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的专门机构,高等师范院校必须不断地对课程的设置及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造,所谓调整,就是根据教师从业的具体情况及其变化,对于一些已过时的课程或意义不大的课程进行调整,代之以适应新要求的课程。所谓的改造,就是对教师素养的培养和形成所必需的课程,但内容和观点已显陈旧的要进行改造,增添新的成果,使教师教育始终保持观念和内容的先进性。

(二)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与教师职业的背离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课设置是以满足教师从业要求为依据的,但课程设置仅仅是一个前提,实现专业课设置所要实现的目标关键是课程的实施,而正是在这个关键点上,往往存在明显的问题。

1.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对专业对应的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陌生

专业课教师对培养对象将来从事的岗位的陌生,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中文专业中,有一部分教师从来就没有真正从专业教学的角度接触中小学语文教学。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和规范价值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除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进行比较深入的研读之外,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对其中内容的理解似是而非,甚至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理念也不知晓,不了解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状况,对自己所讲的专业课在中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地位也茫然无知,整个专业课教学处于一种盲目状态。

2.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设置的滞后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教师。由于伴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社会发展变化急剧提速,由此带来的知识更新和人的观念的改变都要求高等师范院校对课程进行及时调整和重新设计,以适应已经改变了的对教师的从业要求。然而,就我们现在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的设计而言,并没有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变,虽然一些学校也做了一些修补工作,但基本维持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的框架,内容陈旧已与当下教师职业要求有了相当大的距离。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www.xing528.com)

3.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的模式化与教材的一般化

与一般高校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然而,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中不顾自身特点,追求、效仿综合大学办学模式却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使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只顾及课程内部的系统和逻辑,无视教师职业对专业课学习的特殊要求,加上专业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处理上有极大的随意性,使专业课的讲授进一步脱离从业的需要,以至于我们看不出相同的专业课在高等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实施中有什么区别。除此之外,专业课程教材的一般化则进一步加重了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与教师职业的背离。教材是课程的载体和教学的基本依据,所谓教材的一般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教材大众化,什么学校都可以用,缺少培养教师的针对性,不是专供高等师范院校使用的教材;二是相关部门在订购教材时往往要求与研究型综合大学相关的权威性教材一致,不仅漠视教师教育的特点,而且对课程专业性的追求,造成课程的学科特点更为突出,与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职业培养目标无法融通,这就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与教师从业需求的背离。

(三)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职业意识渗透策略

职业意识对师范生的专业课学习乃至整个培养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恰恰这一点也正是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那么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观念的改变和思路的拓展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教师首先要具备培养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意识,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应始终围绕师范生从业需要进行实施。师范生从业需要既是教学设计和实施的依据,也是对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使专业课所教的内容和所运用的形式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深入理解和把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高中课程标准》,专业课教师要理解和把握相关课程理念、实施的目标,尤其是应根据课程标准明确自己所讲授专业课程在整个中小学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再结合教学要求和考试大纲的规范,明确自己所讲专业课哪些是中小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2.实践教学的加强与专业课教师对中小学教学活动的参与

作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师范教育,其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关注。然而,实践教学不应仅仅针对学生,也不应只涉及相关课程的教师,而要涉及所有专业课教师,这是教师改变传统观念的有效途径,也是专业课教学中职业意识渗透的前提。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专业课教师承担实习带队的任务,通过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学生实习中的教学及管理情况,反思自己的专业课教学;另一种是直接参与中小学的教学教研活动。一方面与中小学生教师合作开发研究课题,在理论上学习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参与教学活动,甚至可以直接承担中小学的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深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

3.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及动态调整机制

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就是要严格按照教师从业素质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一方面课程设置要合理,先基础,后专业,知识与能力融通,过程与方法结合,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先后有序、深浅适度。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精炼,对于可有可无的课程一律删掉,要因需设课而不要因人设课。同时,课程设置要有动态调整机制,至少两年对社会教师岗位要求进行一次调研,明确教师从业要求的变化,根据变化对课程进行调整、改造,使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始终与先进性和超前性。

4.通过制度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职业意识的培养纳入专业课实施的目标体系

专业课教学中对师范生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教师是主导因素,但单凭教师的自觉性努力是无法充分完成的这个重要使命的,还必须要有制度的规范。首先,通过制度规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妨碍专业课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由于高等师范院校效仿和推行研究性综合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由来已久,具有深厚的习惯基础和观念基础,要对此真正加以改变,制度的强力手段是不可缺少的。其次,通过制度建设将对师范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纳入专业课实施的目标体系。一方面通过强化教师职业意识培养的观念,营造气氛,使教师感受到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是不能缺少的;另一方面,将职业意识的培养直接纳入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中,使其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意识的自觉性。

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为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合格教师为培养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在这个主渠道中必须对学生进行教师职业意识的培养,这不仅是学生学好专业课的基础和动力来源,也是将师范生培养成合格教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