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使教师专业有了明确的规范,对于教师的职业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以专门培养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
(一)教师专业标准全方位明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
在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中,始终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追求,而具体操作中,因对“应用型”人才缺少正确的理解和恰当的把握,往往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的评价等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背离。结果造成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含糊和混乱。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专业方面提出全面而具体的要求,这无疑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和具体操作的矛盾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由于师范生并没有实际教师的经历,虽然学了一些关于师德的课程,但往往是作为旁观者的角色参与学习的,没有什么好的效果。至于学生观的培养,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期间没有专门的课程,所以也几乎是一个空白,这对于师范生的从业是极为不利的。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的“学生为本”、“师德先行”两个重要理念,在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被冷落了。为此,需要通过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校地合作,让师范生更多地了解学生,更多地参与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参与,培养和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学生意识。同时,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以说教为主的方式,通过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的行为示范感染和影响师范生,通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等方式,培养师范生的教师与学生平等的观念。
2.对师范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在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教师专业标准中“能力为重”的理念相比还远远不够。过多的知识类课程大量占据了进行能力训练的时间,使师范生的能力普遍不足。为此,需对能力培养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一方面,需增加能力培养的课程,使能力培养课程的比例占课时总量的40%左右,并对能力类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使其贯穿于4年大学的始终,覆盖教师从业能力的主要方面。同时,具体课程开设的时间与相关的理论课对应起来,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能力的培养应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改变能力训练的无序状态,提高能力训练的效率。同时,非能力训练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课程,也需进行专业能力训练,如中文专业的文学类课程对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写作课对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等等。使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期间的能力训练与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教师的能力要求对应起来。
3.对师范生终身学习的基础及其观念的培养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又一重要理念。高等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既是这些未来教师“终身学习”一部分,又是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终身学习”进行引导。4年的大学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对知识的学习是无限的。所以,一方面,4年的大学学习要为此后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奠定基础,使学生离开校园后,对于业务的升级提高有充分的认知基础和储备。另一方面,在校期间要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尤其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基础。当然,还需要有严格的计划性和方向性,使“终身学习”始终能够高效进行。
(二)教师专业标准对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要求
教师专业标准为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和规范,为了适应这些要求,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必须对自身的素养和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
1.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应具备全面素质,并熟悉专业对应的中小学教师的从业状况。《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作为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己任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必须对这些要求和规范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并具备相关的素质。一个不具备某种素质的教师让他去培养学生具备这种素质是不可想象的。但高等师范院校教师仅仅掌握并具备这些素质还不够,还必须对专业对应的中小学教师的从业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而对中小学教师从业要求和现状的陌生是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师存在的普遍不足,它导致了专业课教学的盲目性。所以,只有将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和规范与中小学教师从业状况联系起来,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充分实现对合格教师的培养。
2.在课程实施中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并进行恰当的取舍(www.xing528.com)
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课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课程的实施要根据教师专业标准培养合格教师要求进行;二是具体课程的目标,即所教课程在培养合格教师中所担负的责任是什么、主要针对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中的哪些内容。明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后,就要根据实现目标的要求对课程讲授的内容进行取舍,与实现目标直接相关的是重点,需要准确而完整地掌握,铺垫性、拓展性的内容需要强化,没有关系的内容则一概剪除。改变传统专业课教学中“眉毛胡子一把抓”、照本宣科的状况,简化不必要的环节,提高效率。
3.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应成为教师专业标准的行为示范者。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要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对师范生施加影响。即高等师范院校教师要成为教师专业标准的行为示范者。一方面,教师要在课程观念和师德方面影响和感染学生,改变教师课程观念陈旧的状态,不断吸取最新的成果并内化为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实施方式,以创新思维处理课程内容,使师范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充分体现爱岗敬业的精神和对学生尊重、热爱、宽容的情怀,使师范生受到高尚师德的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教师应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受到学生的认可,得到学生的追捧。教师应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能力,这种知识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充分性,除了与教师专业标准相关的专业知识更为深刻、更为全面之外,还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生活的知识和能力等。这是获得学生尊重的前提,也是学生进行仿效的依据。
(三)三大板块、多元组合、个性化实施
任何教育思路和教育理念最后都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教师专业标准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全新要求,具体到教学实施可归纳为“三大板块、多元组合、个性化实施”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教学过程中需要彼此兼顾形成一体。
1.三大板块
三大板块是指观念和师德培养板块、知识培养板块、能力培养板块。这三大板块是与教师专业标准的三项内容相对应的。在具体教学的实施中,每一门课程虽然有所侧重,但对这三个板块的培养都负有责任,从而形成每门课程都是由这三个模块构成的系统,每门课又都有侧重。观念和师德培养板块,是指在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要渗透对课程理念和师德的培养,这是具体课程实施中不可缺少却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被淡化的内容,也是中小学教师从业中普遍存在不足和问题的内容,必须予以加强。知识培养板块,是指高等师范院校课程实施中,专业知识的培养是重点,也是成为合格中小学教师的前提,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个板块存在内容过多、比重过大的问题,也存在着与教师专业标准要求不对应的问题。因此,应根据要求进行调整。能力培养板块,是需要强化内容,教师专业标准强调“能力为重”,为此,不仅专门的能力培养课程要专注于能力培养,理论课的教学也应增加实践因素,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理论的运用能力。
2.多元组合
多元组合即不同观念的组合,观念与知识和能力的组合、不同知识与能力的组合。教师专业标准虽然分别从课程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其追求是对这些具体要求的实际运用。所以,从本质上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而“多元组合”正是与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相对应。首先,只有不同观念的矛盾、冲突和融合,才能脱开旧观念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观念。其次,只有观念与知识和能力的组合,才能改变知识固有的形态,使知识和能力的内涵得到拓展。再次,只有不同知识与不同能力的组合,才能创新知识和能力并获得新知和新能。在这种多元组合中,促成观念的转变是核心目的。知识与能力的拓展和创新,既是观念改变的基础,又是观念改变所获得的成果。这种多元组合不仅能够有效实现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和规范,而且能够培养师范生的个性和创造精神,为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供基础。
3.个性化实施
个性化实施即凸显“学生为本”的方法多样性,突出“师德为先”的内容选择性,强化“能力为重”的操作性,追求“终身学习”的目的性。千人一面、缺少个性的教学是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实施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教学方法的选用,除了依据教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依据学生群体的具体情况。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群体是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其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个人因素方面,也反映在专业的不同、班级风气的差异上。因此,必须根据面对全体学生和因人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主体的不同,采用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方式。在高等师范院校,任何课程都担负着对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使命,特别是专业课程。为此,在专业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拓展时,要对培养师德的目标给予充分的重视,实现“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先进的文化教育人”,从而形成并不断提升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同时,在课程实施中,强调教师专业的“能力为重”,强调教学展开过程的操作性和师范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实用性,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上述论述的三个方面都是在高等师范院校教学具体过程的要求,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确定“终身学习”的目标,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则是这个过程指向未来的目标。
教师专业标准不仅为幼儿及中小学教师的从业要求提供了规范,也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和方向,高等师范院校应借助这一契机进行全方位的调整与改革,实现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与教师专业标准落实的同步性,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