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职业化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职业倦怠阻碍和破坏教师职业化的进程,而职业化的缓慢和停滞状态又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本性原因。因此,通过加强教师职业化进程减缓或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和通过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加强教师化的进程,是互为因果的。
(一)职业倦怠的本质和教师职业化的追求
职业倦怠的本质是由于对职业热情的丧失而产生的对于职业的疲惫和懈怠。教师职业化的追求则是使教师职业成为一种专门职业,使从业者充满热情和创造力地投入其中。
1.教师职业倦怠的本质
马斯拉池认为,职业倦怠是那些任职需要连续地、紧张地与他人互动的行业中的人们,在经历长期连续的压力的一种行为反应。那些人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产生了情绪上的疲惫感、对服务对象的消极心态,以及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再也不能取得成就的挫败感。马斯拉池虽然是对职业倦怠下的定义,但完全和教师职业倦怠相吻合,它反映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本质。一方面,教师职业倦怠反映了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职业处境。教师职业是教书育人的职业,不仅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而且是直接通过互动来完成的。在不断连续的重复中不断地积累和加重单调,很容易让人失去兴趣而产生疲劳。而教育中的互动存在着教师与家长的互动、同事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尤其是这些互动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声誉、地位和收入,使教师始终存在多方面强大的压力。由于教师职业观念及个人因素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有效地改变现状,使压力和紧张在不断持续中便形成了教师职业的怠倦。而一些个人因素,诸如家庭因素、个人发展因素以及个人性情因素等,处理不好,则会加重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另一方面,社会因素和教育的弊端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社会给予教师过高的社会期待,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教师工资水平低,又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不满和严重的自卑。这种矛盾的社会地位,使教师无所适从。而教育的弊端又加重了这种矛盾。应试制度下的教师,不仅有大量的付出,还要背负教育失误的责任,应试制度普遍采用的以学生的分数给教师排名的做法,使教师承受更大的压力。因此,教师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区,而中国教师职业倦怠程度最高。
2.教师职业化追求
教师职业化就是教师职业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它包括教师的职业技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地位。一方面,教师职业要求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教师专业化,教师职业化无从谈起,教师专业化包括两项内容,一是要把教育学科作为共同的专业,由于无论是教什么课程的教师,教书育人是他们的共同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素养这一共同的基础,只有认识教育规律和原理,把握教育的发展变化,才能在实施专业课程的教育中有一个正确的前提和稳固的基础。只有具备充分的教育技能、充分的积累和灵活地运用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获得教育教学的最大效率。只有不断地将教育学原理和规律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相结合,才能不断地出新,从而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二是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积累,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教育学的规律和原理是教师从教的基础和前提,而专业课教学则是教师从业的核心,也是教师职业化的核心。其中既包括对专业知识积累的丰富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包括专业素养与教育学原理和规律的有效结合,教育理论、专业内容与教育实践统一,教书与育人相互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教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化是教师职业素养和职业地位不断提高的过程。教师职业素养是伴随社会人才需要的规格不断提高而不断提高的,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教师必须先行适应与之对应。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对学生的德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更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接近目标、走向完善的过程。与之相应的教师职业化的另一项的重要内容——教师地位,同样是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提高的。
3.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现状
由于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因此,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教师职业倦怠具有普遍性,许多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现状不满而缺乏热情和投入,不读书、不备课、向学生发泄不良情绪,甚至体罚学生的教师大有人在,相当多的教师只把从事教育职业当做维持生活的一种手段,他们体会不到教育的乐趣,更缺少责任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不仅直接影响了教育改革的步伐,而且阻碍了教师职业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化步履维艰。教师职业化虽然已经成为教师教育的主流话语,但这种主流话语更多,是停留在话语层面。目前,不仅缺少对教师职业化科学的统一的概念,更缺少具体可行的方案。许多相关文献一读便知是空谈,不仅教师自主和教师自律受着方方面面的限制而处于悬空状态,教师的社会声誉和待遇依然在原地徘徊,许多法律法规已经出台,却还在等待真正的落实,教师职业化任重道远。
(二)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的关系
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步履维艰具有因果关系。职业化步履维艰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而教师职业倦怠又加重了教师职业化的难度。教师职业化是改变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消除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化的重要目标。
1.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的共时性
教师职业化缺乏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职业倦怠是造成教师缺乏责任心、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根本性原因,也是大力倡导教师职业化的根本性原因。因此,两者具有明显的共时性和对应性。从共时性上看,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的大力倡导是同时出现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牵制、此消彼长。职业倦怠的状况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化的进程,在教师职业化进程中,伴随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其职业更为稳定,使教师能够集中精力地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发展中,从而改变在连续、紧张地与他人互动中带来的倦怠。在多样性的变化中“消除”对服务对象“消极心态”和“挫败感”。相反,教师职业化进程中,不能妥善解决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问题,那么教师职业倦怠不但无法解决,反而会加重程度,这便是二者的共时性特点。从对应性上看,教师职业倦怠的种种表现与教师职业化的要求恰恰反向对应,诸如职业倦怠中不思进取的种种表现与教师职业化中全面提高知识、能力、情感素养反向对应;教师职业倦怠中对服务对象的消极心态,与教师职业化中强化爱心和职业道德反向对应;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挫败感与教师职业化中的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要求反方向对应;等等。这种反向对应的因素不仅具有充分的共时性,而且相反相成。
2.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的因果联系及被漠视(www.xing528.com)
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之间具有因果联系。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化的基础,职业倦怠是横在教师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最显著和最突出的障碍,如果不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教师职业化就无以为继。职业化又是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前提。职业化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社会声望和地位,而且能够使教师的思想观念在重重束缚下得到解放,使教师的从业热情获得焕发,自我发展和自我修炼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职业倦怠因此获得减缓和克服。所以,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与教师职业化进程的展开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然而这种因果关系却在实际工作中被漠视了。我们在阅读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很容易找到对教师职业倦怠研究和对教师职业化研究的论著,但很难发现有将二者进行联系研究的成果,更难发现揭示二者因果联系的观点。使教师职业倦怠的根源分析和策略研究都存在片面性。教师职业倦怠因未获得充分的重视,尤其是未能与教师职业化联系起来,而造成其程度的不断加重,教师职业化的进展也更加步履艰难。而教师职业化进程的缓慢,又加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所以,因果关系的被漠视,使互为因果的两个方面都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果。
(三)促进职业倦怠的消除和强化教师职业化策略
1.通过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自觉
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而只是把教师职业当做谋生的手段,因而很容易产生对职业的倦怠。在教师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除了诸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之类空洞的高调之外,几乎找不到对教师关于教师职业的系统教育。职前教育是缺少针对性地学习专业课程,入职教育是迷茫地进入课堂;在职教育中,应试内容的左右使教师的职业意识普遍缺乏也自在情理。因此,通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使教师真正认识教师职业的复杂性和所承担的重要的社会历史责任,充分理解教师从业的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要求,建立和加强职业意识,并通过这种职业意识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深化,形成职业观念,获得职业自觉,从而消除造成教师职业倦怠中教师自身因素,为教师职业化的展开奠定基础。
2.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推进教师职业化
这既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保障,也是教师职业化展开的前提。首先,应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从业标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已颁布和实施多年,但从整体情况看,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伴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师资格证书制形式化的因素越来越严重。无论是什么学校毕业,也无论学习什么专业,只要参加几次培训,考过“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课程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使教师资格证书的价值大大缩水。因此,需要对此进行完善,除了考“教育学”和“心理学”两门课并进行严格把关之外,还应进行教学技能的演示。同时,要对毕业学校加以限制,一些与教师职业相差过远的院校和专业,不宜考取教师资格证书。对于符合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要增加教育经历及评价的条件。这样,在他们获取教师资格证书时,就已经比较熟悉地掌握了教师从业的要求,具备了教师从业的初步经验。在此基础上,出台科学而合理的教师从业标准。教师从业标准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征求意思,笔者认为,教师从业标准中,从业者不仅要了解教师职业,而且要热爱教师职业,这是从业的首要条件;不仅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而且具有教育教学的实施能力,这是教师从业的基础和前提;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而且具有充分把握学生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内容和方法选择的应变能力,不仅具有脚踏实地的品性,而且具有指向未来的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化的发展。其次,应出台和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教师的社会地位获得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宣传领域始终是很高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真正获得提高。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经济社会,经济社会中衡量职业社会地位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经济收入。教师收入在各省有很大差别,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总体偏低是普遍现象。这既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教师职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症结。因此,通过政策与宣传的适应,全面提高教师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成为改变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职业化的重要途径。
3.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职业化进程
教师职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而教师职业倦怠是横在教师职业化进程中的具体的阻力。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只有首先克服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化才能顺利展开。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人方面的主动调整。首先是生活方面的调整,如自主地放假、休息,有计划地进行运动,多交朋友,进行交流等;其次是灵活性思考和科学安排学习,如换位思考、正面思考以及适时进修等。这些调整的方式不仅丰富了个人生活,使自己从单调的教育教学生活中解放出来,而且拓展了学习的内涵,为教师职业化奠定了基础。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建立规范性调整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心理咨询机构,通过咨询,让教师认识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对其有针对性的克服进行指导。建立职业轮岗制,使教师面对不同学生和不同学习内容有新鲜感,获得新的刺激,从而消除疲劳感和乏味感。完善激励机制,使教师在不断激励中,增加自信心和奋斗的动力。三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和教师职业化同步进行。二者具有共时性特点,因而同步进行是它们的共同要求。以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为前提,在克服倦怠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职业化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师的从业中,并以职业化的成果对职业倦怠的克服予以鼓励,使二者获得良性循环。
职业倦怠与教师职业化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职业倦怠对教师职业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当然,这种因果关系是相对应的,教师职业化同样对教师职业倦怠克服的影响也是深刻的。因此,无论要解决教师职业倦怠的问题,还是解决教师职业化问题,都必须对二者进行统一的分析和研究,这是由它们之间特殊关系决定的。
【注释】
[1]潘涌.面向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62~63.
[2]潘涌:《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杨启亮.教学、教育、教学的教育性[J].教育研究,2008(10):21-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