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除了显示的是直接的引导之外,更深层的、更内在的引导是不动声色的影响,它以隐性的方式存在,却以直诉感性、感觉的方式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在积极倡导和推进感受性和体验性学习的今天,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更是备受关注,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正是这种潜移默化方式的典型。在新课程追求教学效果目标被重新定位的背景下,教学中教师良好的情绪状态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情绪的对应调整,成为引导学生走进内容、培养个性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也就是说,实现新课程对教学效果追求的目标,教师教学中情绪状态的应对及调整是不可缺少的。
(一)教师情绪状态、教学效果的内涵
要弄清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的关系,首先要搞清楚两个概念的内涵,这是基础,也是前提。
1.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及表现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消极状态和积极状态。消极状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与教学不相适应的心理状态。这种不适应,一是对教学的不适应,即不能进入或不能充分进入教学状态;二是对教学内容不适应,虽然能够进入教学状态,但情绪状态则与教学内容所反映的情绪状态与情境不能适应。而积极的心理状态则与消极心理状态相对应,它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地进入教学状态,而且能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具体学习内容对情绪进行调整,使情绪传达出教学内容的隐性、微妙的信息。
2.影响教师课堂情绪状态的因素
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因素,从大的方面而言,包括宏观因素和具体因素两种。宏观因素包括教师的职业素养及生活状况等。职业素养,是指教师对职业的感情态度、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及适应于教师职业需要的知识储备情况等,这些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而生活状况,包括生活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关系状况等,这些因素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况。具体因素是直接影响具体课堂教学情绪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和课堂三方面内容,教师对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好恶或熟悉程度等,是一种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最普遍的因素。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课堂教学的具体状态反应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情绪状态。教师对课堂的适应性对教师情绪状态的影响,不仅是明显的,而且是直接的,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教师,缺少教学经历,面对学生往往表现为紧张,在有同行或专家在场的课堂教学上,教师的紧张情绪更是不言而喻。这些紧张情绪总是给教学效果带来直接的影响。
3.教学效果及其价值追求
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追求,是传统的和现代教学共同的,只是对教学效果价值的认定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效果追求目标强调充分实现应试价值,由于知识点和“标准答案”是应试的核心,知识点与“标准答案”的联姻,不仅丧失了个性化解读的空间,而且求同成为学习的根本性原则,使灌输式教学大行其道,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新课程教学目标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倡导学生对知识点的个性化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平等对话成为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成为教学目标,由此,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追求其价值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二)教师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与教学效果的背离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积极的、适应于教学内容的情绪状态,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情绪状态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引导学生获得对内容的深层体验和启示。消极的情绪状态则相反。
1.对教师的教学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关系的漠视
教师的教学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明显的,在某种程度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师教学情绪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极力追求教学效果最佳目标的过程中,人们却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忽略教师教学情绪的影响,不仅漠视教师教学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而且教师教学情绪自身遭遇漠视。因此,不仅在教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涉及对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的内容,更谈不上有意识通过情绪调整适应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内容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作用,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努力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缺陷。
2.教学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的矛盾(www.xing528.com)
在当下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教学情绪状态基本属于自然状态,是一种融合了宏观背景和具体情况的客观展示,这对于教学而言无疑是不合适的。由于具体教学内容反映的情况不同,适应不同的情况,而教师总是以一种状态与之对应,不仅萎缩了内容的丰富内涵,而且势必造成课堂教学的单调和枯燥,从而造成教师的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追求的矛盾,当然,这只是一种单调的具有普遍性的矛盾状态,由于教师个人性情的差异,有些情绪型的教师,其课堂教学的情绪是富有变化的,然而这种变化往往与课堂状况有关,而与文本却少有关系,甚至没有关系,这种状况对于内容的理解,不但不会有正面的启示作用,有的甚至相反,诸如以激昂的情绪讲平静的内容,或以紧张的情绪讲轻松的内容等,这样也会造成情绪状态与教学效果的矛盾。
3.情绪状态控制的两种极端状况
由于教师课堂教学情绪状态对教学效果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许多教师在自己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对课堂情绪加以控制,这种完全出于自觉的行为,往往因为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常常出现极端化倾向。一种是表演情绪状态,所谓的表演型情绪状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体现出感染力,而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夸张,但若由于表演超越了教学度的规范而成为搞笑,则丧失了教师教学情绪状态的潜移默化价值。另一种是客观的情绪状态,所谓客观的情绪状态,是指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冷漠的、旁观者的情绪状态,不因教学内容的变化去调整,保持一种师道尊严和老成持重的姿态。这种情绪状态无视教学内容的差异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其缺陷在语文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显得尤为突出。
(三)教师的情绪状态与学生学习状态及文本内容的联系
作为肩负组织者和引导责任的教师,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状态,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优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状态,应反映课文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形成和强化。
1.情绪状态与文本的联系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与文本内容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一方面,教师教学情绪状态是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的,其中教学中面对的具体文本,它的内容及内容组合所构成的情境所反映的作者和文本中人物的情绪,是促成教师教学情绪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语文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和感悟,而能够使学生进行体验和感悟,教师首先要进行体验和感悟,并将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通过课堂教学的情绪状态加以呈现,影响、感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成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情绪状态总是与文本反映的情绪氛围统一的。
2.教师情绪状态与学生学习状态的联系
教师与学生是构成教与学的两个主体,两个主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洋溢着满腔热情、充满责任意识和对学生充分尊重的教学中,很少有厌学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具有辐射性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反应也会影响教师,厌学情绪、沉闷的气氛,或者有意与教师为难,都会造成教师情绪低落,正因如此,要使教师有健康向上的课堂情绪,既要关注自身,也要培养学生的兴趣。
3.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进行适应性调整的前提是建立起教师教学情绪状态与学生学习效果相互融合的意识。教师根据课文文本的内容和所创造的情绪氛围,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情绪设计,规划整篇文章讲授过程中的情绪发展线索,同时在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中,根据学生的情况与预设的变化和不同,对预设进行适应性调整,使教师的情绪状态,既反映课文内容及其情绪特点,又体现学生状态进行生成,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全面展示。
教师教学中的情绪状态是对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影响的因素,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情绪状态进行设计和控制,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