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改变课堂教学中的传统全预制、全封闭的教学方式,而且为了适应这种改变,还要求对教材的处理、对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改变。就目前情况来看,对于新课标认识的实践活动,多数停留在单一的课堂教学层面,与之相关的深层次的因素并没有多大的改变,这就造成了构成教学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平衡,造成了它们在教学整体发展中的相互制约,甚至相互阻碍。由于课堂教学这一环节的改革,缺少甚至没有相关教学环节和教学因素的改革作为基础,使课堂教学改革本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和价值。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改革本身,也往往是在教师缺少新课标理念的基础和自觉意识中进行的,所以,许多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都变为了应时应景的表演,这正如2006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版蒋昕捷撰写的文章题目所言:“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课改新理念催生课堂新表演”。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对教学改革的狭隘认识中走出来,首先打破教学计划的一成不变的权威性,使其回到适应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本位上来。
(一)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计划是为了教学的有效实施而在教学活动之前设计的教学实施进程、步骤和方案。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教学是主体,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的要求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进行设计的。因此,它也必然地伴随着教学的改变而改变,它从属于教学、适应于教学、服务于教学。但在传统的全预设的教学中,教学计划与教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教学需要为根据、以服务教学为目标的教学计划,反过来却成为教学必须遵循的硬性规定,成为教学必须落实的教学步骤,成为考查教学成败的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不仅造成整个课堂教学受制于教学计划的被动局面,使教学自主性的完全丧失,而且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学生个性的培养也完全没有了空间。尤其是在长期的运行中,一方面,教学计划自身在不断的所谓“发展”和“完善”中逐渐地成为了一成不变的规范和模式。这种规范和模式一旦形成之后,便成为大一统的、必须遵守的规则。这种缺少,甚至不允许有变化的计划,使基础教育的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缺少真正的发展,而只是一味地重复。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计划与教学需要的距离越来越远,教学计划成为阻碍教学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走向绝对化的教学计划长期的运行,对于教师观念的影响是深刻的,使他们积弊成习,在潜意识中拒绝改变,乐于轻车熟路、简单易行地以教学计划为监本不断重复。这两方面都表明了在传统教学中教学计划与教学关系的错位。因此,为了适应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必须对此予以纠正,恢复以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设计,要突出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素质的核心,倡导丰富多彩的教学个性和教师个性化对文本的解读及对教学进程的安排,倡导教学目标的多样性和生成性、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选择的自主性,使教师在教学中有充分的空间,通过个性化处理和安排,实现新课标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学计划与之相应地做出妥善安排。为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留出充分的余地和空间,使“计划”具有适应发展变化的弹性。
(二)生成性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具有灵活性
潘涌在《语文新课程与教学的解放》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指出:“个性化教学,既然要有计划地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那么,自然可能影响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但比教学进度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是学生的学习质量。如果课时超过了计划中的规定,未必是坏事。如果以延长的教学进度换取拓展了的教学深度和广度,可谓得以偿失”[2]。这段论述的核心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与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相矛盾的,对进度的影响是“自然可能”的;二是影响了“整齐划一”的计划,换取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得以偿失”的。这两点论述是客观的,但同时又是片面的,没有深层次反映教学与教学计划关系的本质。作者是把教学和教学计划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事物进行论述的,而并不是从教学计划必须从属于教学需要去考查。没有认识到离开了教学,教学计划尤其是教学计划中的教学进度,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也失去存在的依据。教学计划必须从属于教学需要,要根据需要制订计划,而不是根据计划确定需要,更不能根据计划去考评教学。既然教学要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那么,教学进度也必须要与这种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式”相对应打破“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为不同教师实施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一个开放的、具有弹性空间的教学计划。使计划本身具有适应多样性和变化性教学的活性。新课标倡导的生成性教学,作为对传统预设性教学的反拨,具有更为明显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高度重视,不仅使教学进度无法整齐划一,就是教学目标也将丰富多样,充分体现和张扬学生个性的生成性教学,是任何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计划都无法与之媲美的。因此,教学计划的理念必须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应在深入理解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上,进行框架设计,而不是细节安排。使教学计划具备容纳教学变化的活性特质,使教学计划成为教学实施的导游图,而不是旅游路线。(www.xing528.com)
(三)充分发挥教学计划对教学的作用
教学计划源于教学展开之前对教学的思考和规划,目的是使教学提高效率有序进行。教学计划的作用和意义实现于教学过程中,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学计划的作用,首先应该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特别是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制订出合乎新理念、适应于实际教学需要的教学计划,这是基础,也是前提。其次要适应教学的需要。一方面,要给教学计划留有充分的空间,去接受和容纳教师教学的个性,接受和容纳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教学计划本身还必须具有自身调整的几制。伴随着社会发展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基础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而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的加强,使教学计划的这种动态调整机制已经成为其必备的品格,成为适应教学需要的不可缺少部分。再次,教学计划对教学予以规范。在进行个性化生成教学中,由于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确定因素,尤其是在进行生成性的课堂教学中,在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与规范引导之间存在着许多误区,许多因尊重学生个性而导致课堂教学无序,因规范引导学生思维而扼杀学生个性。因此,教学计划可根据教学进行之前所预设的框架,在宏观上杜绝这些误区所产生的根源,使其减少产生误区的几率。最后,教学计划是以教学研究作为前提,以服务于教学为目标的,但一旦成为教学文件,对教学就有一种指导和规范作用,运用教学计划的具体内容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予以更正,对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运用教学计划的整体理念予以完善,对教学中的失误,通过教学计划予以改进,使教学计划与教学在不断的调整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是新课标下的教学的形式多样性、内容丰富性和过程的不确定性的要求,是教学计划确立和服务于教学需求的必然结果,更是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能缺少的条件。教学计划只有与教学达成高度的统一和默契,才能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出当下注重形式的表演、缺乏本质把握的状况,从而真正实现新课标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