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重要理念之一。所谓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就是要对教材的意义和价值进行重新定位,确定教材只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手段和材料,语文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语文”。同时,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还有一层的含义,即在学习具体课文时,要不拘格套,打破固定的结论和传统的形式及方法,力出新意,彰显个性。这对习惯于传统教学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的语文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挑战,新课标对教师提出了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语文课程观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本身是主体,考试内容是导向,考试成绩是目标。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成为完全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对于内容的灌输只关注考试,而无视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为了使那些所谓考试知识点的内容在学生那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普遍采用单一形式的、大强度的、机械化的训练,这种训练不仅肢解了语文课文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也使语文所特有的文化性消失殆尽,由此,造成了学生普遍对语文失去兴趣,这种背离语文课程本质内涵的传统教学方式,在长期的运行中形成了教师根深蒂固的语文教育观念,这种观念无视学生的存在,无视语文课程具有鲜明文化性特点,无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将单一的知识看成是教学的核心,将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代言人和权威,是知识选择的标准和根据。这种观念使师生教学中的关系,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原则,使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形成矛盾和对立,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语文课程观念,确立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履行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职能,确立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和自身要求,实施语文教学的总策略,使语文教学始终是一种语文课程的教学。二是语文的教材观。在上述语文课程观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传统教学中的语文教材观的缺点是明显的,教材成为主导教学的唯一具有权威意义的蓝本,语文教学就是教语文教材,如果说在教学中对教材有所舍和改变,仅仅表现为考试标准进一步对教材处理的介入,一些考试内容很少涉及或不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在处理时进行简化或取消,这种做法造成了教材在整个考试和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强调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教材只是教语文的材料,要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教材。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只有改变了语文课程观,才能改变语文的教材观,只有改变了语文教材观,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才有可能实现。
(二)更新知识结构
伴随语文课程内涵的改变,带来传统语文教学向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转型,教师的知识必须更新。首先,教师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是长期在适应传统教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教育教学对语文课程理解的狭隘和缺陷,直接导致了语文教师知识积累的缺乏、知识结构的单一,这种状况不可能适应新课程理念下编撰的教材,更谈不到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了。因此,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外延的扩大,将知识积累由单一的教科书知识扩展到生活领域,对一切生活现象,尤其是与语文课程关系密切的生活现象都给予关注,一方面适应“语文课程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定位;另一方面,为恰当有效地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提供一个宏观的知识背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之所以缺乏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除了应试的导向之外,缺少甚至没有相关的知识,积累贫乏,不能构成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改换视角去认识事物也是因素之一。而知识积累贫乏,就造成了盲目的认同意识,看到别人说什么都有道理,自己当然就不会有什么见解和创造性了。同时,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又倡导跨学科学习,因此,教师还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尤其是与语文关系密切的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构成适应新课程语文教学需要的知识体系,奠定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知识基础。其次,教师还应该增加文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在语文教师队伍中,由于文艺理论知识的贫乏和缺少运用的实践,使语文教师对教材独立的理解和判断明显不足,许多教师不能对教材进行独立分析。他们总是离不开教学参考书,千人一面地照本宣科。因此,要使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必须从最基础的分析能力培养做起,而学习和积累文艺理论知识正是这项工作的基础。更新知识既要改变原有知识的结构,重组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意义不大、甚至完全没有意义的知识,使其在新的知识结构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要增加新的知识来适应语文课程转型带来的新变化,这些都是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所不能缺少的。
(三)教师要提高综合素养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师的智慧(www.xing528.com)
所谓教师的智慧,是教师灵活运用策略的技巧。教师在对课文的分析和处理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社会学理论分析的模式,要根据具体课文的文体特点、内容特点、表达个性等进行分析方式与分析视角的不同选择,根据生活规律、事物逻辑作出恰当的判断,从而对教材获得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
2.教师的能力
所谓教师的能力,在这里主要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知识联系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能够读懂教材,并做出恰当而合理的分析。这是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对教师综合素养能力方面的最基本要求,不能做到“恰当而合理”的分析,“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就无从谈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性理解和使用”则主要取决于对课文的分析视角,以及和生活及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能力。往往从不同的切入点对同样一篇文章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而课程内容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比较,总是会打破对课文孤立阅读和分析时的结论,从而使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富有创造性。
3.修养
所谓修养,这里指教师的涵养,是教师能够包容学生不同见解,接受学生质疑的修养。这同样是新课程对教师角色转变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师长期在传统教育中所明显欠缺的东西,这种能够包容学生不同见解、接受学生质疑的品质,作为一种素养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作为,是教师丰富积累,敏锐判断所形成的自信力的表现,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因此,为了表演新课标而进行修养做秀是不会长久的,也不可能让人信服。修养对于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的意义非常重大。(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对教材理解和使用的参与,本身是具有创造性的,没有学生参与的所谓“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2)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存在,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的观点和办法,总是带有他们自身的特点,包含着创造性的因素。(3)教师包容不同观点、接受质疑,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在借鉴和融合中提纯结论,使创造性因素更为合理,更能反映课文的本质。
以上三个方面表明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是新课标对教师的要求,要充分地落实这一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改变传统语文教育中所形成的语文课程观和语文教材观。其次应改变传统语文教育中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知识体系进行整合和重构。再次就是要提高包括智慧、能力、修养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承担起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