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意识:教师需求与继续教育

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意识:教师需求与继续教育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将教学定位于交往,就改变了一直以来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对学生群体全方位的具体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教师的学生意识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新课程教学中的学生意识:教师需求与继续教育

学生意识是对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的和最重要的要求。所谓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是指在教学中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要伴随着教学进程中学生情况的变化,对预设进行调整,将教师教学中的职责定位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简而言之,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就是教师从备课、上课到对教学的评价和反思,要始终围绕学生展开,时时想着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为标准,与这个标准相违背的一切都必须进行改变,使教学效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一)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的重要性

由于人们观念和考试制度的原因,虽然新课程在实施中遭到了很大的困难,但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它所体现的新的思想和观念,却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观念,是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它从语文课程标准所构成的内容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1.作为交往的教学定位

在传统的教学概念中,教学是教师施与、学生接受的单项活动,虽然也强调教学中的反馈,但这种强调总是因教师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取消,由于教师与学生不是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中,所以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新课程将教学定位于交往,就改变了一直以来师生间的不平等地位。教师在占有知识上的优势所形成的话语霸权,被平等对话、享受彼此思考所形成的师生之间新型关系所取代。这种作为交往的教学定位,不仅使师生在知识上进行交流,而且在生活经验、观念以及情感态度方面进行沟通,使师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共同体。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其交往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需求,因此,对于教师对交往对象的理解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可以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和把握,就没有成功的教学,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教学中的学生意识是多么重要。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课程标准最重要的理念,课程标准中许多要求和做法都是源于学生主体地位理念,而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和建议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尤为突出。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求教育教学行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所做的一切都要围绕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展开。为了一切学生,就是要面对所有学生,无论学习程度如何,也不管具体情况怎样,一个也能不能放弃。为了学生的一切,就是不能单纯地满足学习需求,还要满足发展的需求,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满足这样的要求、实现这样的目标,没有对学生群体全方位的具体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对于教师的学生意识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3.教师的职责变化

在课程标准中,伴随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师的地位和职责也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话语霸权者,而成为平等对话者,但其在占有知识和拥有经验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因此而被抹杀。因此,课程标准将其在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中确立为首席。其职责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职责定位既体现了教师在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突显了课程实施目标。所谓的组织者,就是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学生状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匹配和安排,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之中。所谓引导者,就是发挥教师占有知识和经验的优势,将学生对事物的判断、问题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到正确的思维轨道上来,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对教师职责的定位就是服务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发挥其效果,同样需要教师有强烈的学生意识。

(二)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缺乏的现状

在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它是顺利实现教学交际的基础,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是教师完成职责的关键。但恰恰是这样一项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内容,却被许多教师所漠视了。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师没有走出话语霸权的传统

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教师的观念虽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所处教育转型期的特殊性和观念改变的长期性,使许多教师并没有走出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状况。一方面,许多传统的教师,对传统的话语霸权式的硬性灌输教学方式,在长期运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得了许多荣誉,他们对那种教学方式轻车熟路、感情深厚、情有独钟,也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所以无法轻易放弃。另一方面,新课标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给他们带来了全新课题,不仅需要他们改变观念,而且对他们在知识和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长期传统教学方式的结果,不仅僵化了他们的观念,而且萎缩了他们的知识和素养,他们无法承担起新课程赋予他们新的职责,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依旧以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作为主体,只是在形式上点缀一些新课程的内容,他们并没有真正走出话语霸权的传统。学生意识的缺乏,仍然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

2.适应于应试需要的知识点的选择

应试制度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核心,将学生当成应试的工具,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教师话语霸权走向极致的根本原因。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之后,应试制度虽然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变化,但并没有根本上的改变,因教师知识和经验优势而产生的话语霸权,其存在的制度背景并没有消失,因此其存在仍然具有合理性。其原理就在于以考核知识为核心的考试制度,突出了教师在知识积累和选择方面的优势。所谓的“标准答案”,正是在应试背景下教师这种优势的体现,因此,我们对“标准答案”应进行客观评价而不应一味地否定,许多定型的知识是应该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标准答案”在以知识点的考试中盛行,是有它的合理性的。当下实施的考试制度,并没有完全改变知识点考试的总体格局,教师知识方面的优势,使他们在教学中对知识点的选择和灌输都能够与考试对应,使他们很少甚至不用考虑学生的因素,就能够实现应试目标,所以学生意识普遍缺乏不可避免,是应试制度决定的。

3.新课程教学的表演(www.xing528.com)

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主要是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出来的。由于应试的原因,日常教学中缺少学生意识的教学,其效果可能比拥有学生意识的教学效果更好,因此日常教学中学生意识的缺乏是具有普遍性的现象。但在一些观摩课、教学比赛、示范课等类型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有明确的和具体的要求,教师只有按照要求去做才能得到认可、受到好评。于是,在这类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对教学交往的表演,对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表演,等等,由于从观念和实际做法上并没有或并没有完全接受新课程的理念,所以表演总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这种所谓的学生意识是“伪学生意识”或虚构的学生意识。

(三)教学中教师树立学生意识的途径

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当下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又是普遍缺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生意识刻不容缓。对此,我们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论述:

1.真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

课程标准关于教师学生意识的强调是最重要的理念之一,一方面,由于我们对课程标准的把握还普遍处于表面化和形式化层面,记忆一些概念,背诵一些原理,不能真正深入地把握它的内涵,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课程标准与考试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及新课程理念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存在着矛盾,因此虽然课程标准被大力倡导,但在实践中的真正运用却很有限,于是,便造成了理论与实践“两层皮”的局面,新课标并没有真正实现它的价值。针对这种情况,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除了对概念和原理进行理解和记忆之外,还必须对课程标准进行整体把握,通过对课程标准全部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把握对学生意识的强调在各个具体内容中的渗透和体现,汇集成对学生意识的本质理解,同时,教师还必须将对学生意识的本质理解运用于教学实践当中,通过实践的尝试和验证进一步强化理解,升华理念。

2.根据学生需求进行教学

要做到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就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情况。具体做法应有三个方面的内容:(1)要整体把握学生情况。就是面对自己实施教学的群体所属年龄段的具体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的程度以及他们兴趣爱好等共性特点,进行全面、深入、具体的把握。这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进行教育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依据。(2)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当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时,就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条件实施教学;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背离时,应在不改变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方式的选择和改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始终充满热情。(3)深入把握学生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学生个体差异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既有对于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又有先天遗传的差异,既有个人经历的不同,又有认识的方式和视角的不同,等等。建立学生意识,除了要建立对学生群体共性的意识外,还要建立起学生的差异意识。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设置教学目标的差异性,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不同,设计学生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原则。

3.进行真正的教学交往

教学即交往,是一个新的理念,要进行真正的教学交往,首先,要确立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这是所有交往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要求。这种平等并不是学几部理论著述就能解决的,它要求师生之间除去尊卑的界限,教师以真诚的态度、平和的心情、平等的观念去与学生进行对话、沟通,学生则以尊重的情感、平等的意识、朋友的姿态与教师交流、探讨。因此,沟通、对话、交流、探讨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程内容,更要有情感的参与,这是提高交往质量、提升交往品质的十分重要的内容。其次,交往必须是有效的,也就是教学交往的目标一定明确、突出。交往的一切程序和手段都要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一切与教学目标无关,或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的所谓交往都是应该减少或杜绝的,只有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的交往,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和交往的价值。教学交往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构成交往。因此,作为在交往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只有具备了浓重的学生意识,才能有效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4.深刻认识学生发展的不可逆性

所谓的学生发展的不可逆性,是指中小学阶段作为人生必然经历的时间过程,是不可重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知识积累和心智发展的基础上面对全新的发展内容,错过了任何一项学习和发展的内容,都将是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弥补的。学生发展具有不可逆性的特点,导致教师任何一次教育过程都是唯一的和不重复的,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担负着巨大的责任和使命。第一,高尚人格与责任意识的统一,是充分遵循学生发展不可逆性,最大限度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高尚的人格和责任意识,才能有高尚的情操浸染学生,才能有宽达的胸怀培养学生,才能使学生完成立人的过程。也只有高尚的人格和责任意识,才能成为知识丰富的人,成为学识厚重的人。第二,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要有充分的把握。要深入认识、理解和把握学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状况,把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教育教学的整体设计和安排,实现培养总目标与各个阶段培养目标的紧密联系。第三,充分关注学生发展的不均衡。在学生不可逆性的发展阶段中,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心智水平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别有些是巨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要的“面对全体学生”,既要照顾到大多数,也要观照个别,使他们在现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发展。同时,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不可逆性是由于阶段构成的线性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及其各个阶段的设计中,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不均衡性,应预留出灵活性及调整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专注于学生发展不可逆性的前提下,充分实现教师的责任。

5.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怀

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怀是课程教育人文性的体现,是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措施。新课程下的课程教学,要求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交流。因此,它必须以教师对学生的关怀为前提,以师生的相互关怀为基础。没有关怀就没有真正的平等,没有关怀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对话。关怀是对人的爱护和尊重,是对学生的期待和鼓励,也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的源泉,是开放自己的勇气,是促成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形成新型关系的动力,同时也是新型关系的具体表现。要做到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怀,首先,要能够倾听学生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其次,应体谅学生的“无知”,耐心进行引导。再次,要包容学生的“冒犯”,实施爱心感化。

上述五个方面内容,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共同构成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的整体面貌,从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根本,教学中教师的学生意识淡薄,是当下教学中存在的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认识教学中教师学生意识的重要性,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作强化的探索,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