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从业要求及课程标准的超前性

教师从业要求及课程标准的超前性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新课标在实施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方面将“超前性”作为追求的目标,教学中的实施应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另一方面,必须要以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课程标准又是针对我们课程的教育现状的,课程是与中国教育一脉相承的。课程标准具有超前性,尤其是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这种超前性更为明显,课程标准同时是一种开放结构,这种开放结构为课程标准在不同地区学校的实施中进行调整提供了依据。

教师从业要求及课程标准的超前性

课程标准并非完全是根据现实的需要而制定的,而是在考虑到现实需要和可行性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规律、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而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的,特别是吸收了国外课程教学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于课程标准之中。因此,课程标准是现实的,因为它始终以中国课程教育的现实为依据,以课程教育的传统相贯通;但同时又是超前的,因为它吸收了国内外最新的前沿成果,在实施的条件要求方面,必须通过对现行的教育基础和教育观念进行改造才能与之适应。所以,新课标在实施中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一方面将“超前性”作为追求的目标,教学中的实施应始终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另一方面,必须要以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好在课程标准的张力结构,为这种有差别的实施提供了理念上的依据。

(一)课程标准是基于课程规律对课程理想化的设计

课程标准具有理想化的内涵,并非说课程标准完全是一种理想化的设计,其理想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回归课程教育的原理和规律。一方面,对课程认识和操作上的偏颇向客观正确的轨道的回归。长期以来,课程的教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违背课程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中居主体地位,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以应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所带来一系列对应的方法和策略等,都使课程教育教学游离了课程的本质规律。因此,使课程的教育教学回归自身的规律,成为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想。在新课标中确立的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造精神培养的强调、课程的生活化原理以及全面提高学生课程素的目标等,正是这种回归理想的体现。另一方面,带有理想化的目标要求。课程标准是务实的,但同时又给在不断发展中获得基础改变的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空间,带有理想化的色彩。这种理想化色彩更体现在课程标准提供的只是一个操作理念和一个框架的规范,而不是具体的操作方案,是导游图而不是旅游路线。这种张力结构即是一种理想化的体现,也为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依据。因此,这种理想不是一种空洞的理想,而是可以实现的、有层次性的理想。

(2)大量地借鉴了国内外课程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前沿成果,同时也大量地吸收了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其他方面的成果,使课程带有理想色彩和全新的面貌。尤其是西方相关前沿成果的引入,如后现代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哲学等,使课程自身所蕴含的创造性也体现了理想主义色彩。

(二)课程标准是针对课程现实状况的超前设计(www.xing528.com)

课程标准是针对课程现实状况和基础的超前设计,现实的基础是对我国课程传统的优秀内涵进行了继承。在课程标准中我们随处可见的是对于学生体验和感悟能力培养要求,强调能力的重要意义,贯穿着因人施教的理念等,都是对我国课程传统的继承。这些内容成为课程最为基本的内容,是整个课程标准的基础。由此,使课程标准带有鲜明民族的特色。课程标准又是针对我们课程的教育现状的,课程是与中国教育一脉相承的。在经历了“十年动乱”之后,中国教育到了崩溃的边缘,课程已经名存实亡,改革开放之后,教育在回归的途中有了快速发展,但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运行中,课程又渐渐地偏离了体现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轨道,期间虽然经历了几次声势较大、呼声很高的改革,对课程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由于考试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这种改善的成果很快就被淹没在逐渐走向极致的应试教育中,虽然课程依然是课程,但课程实施中主体的倒置,以应试为内容的课程教学对考点的极度夸张,以及由应试理念所导致的教学片面性和极端化,使课程的规律和整体性被破坏,使课程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根据这种现实状况,课程标准用了相当大的篇幅进行回归课程本体的设计。这是它超前性的现实基础,在这个前提之下,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物质基础、教师观念和师资水平以及学生状况的反差,将课程标准设计成为一种开放的结构,有些专家在谈论课程标准的可行性时,批评课程标准只适应于城市和一些重点中学,其实他们没有考虑到这种开放结构对课程标准这一具有鲜明超前性的文本操作中的选择性,而这种选择性恰恰是由其开放结构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说课程标中是针对现实的超前的设计。

(三)课程标准应根据现实与理想、现状与追求进行差异实施

课程标准确立的依据之一就是反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刀切”的状况,要求对学生要根据个性特点进行差异发展。这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这个理念同样也可以用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落实新课标的操作中,而且课程标准的开放结构也为此提供了依据。落实新课标,并非只要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入新课标的内容就能完成的,新课标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物质基础,如教学设备、教学环境、图书资料、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以及其他的相关要求,仅以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不仅城市与乡镇学校有差别,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有差别,而且,城市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乡镇中的重点中学与一般中学同样差别明显。如果按照一个标准落实新课标,一些经济基础差、师资水平低、生源差的学校根本就无法施行,尤其是现在的中小学,好的学校往往三项指标都好,差的学校往往三项都差。因此,在不同情况的学校对于新课标进行有差异的落实,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差异落实课程标准,是依据具体地区和学校的物质基础、师资水平、学生状况等不同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一是相应地降低程度。课程标准,在对每一个方面的要求中都不是完全固定的,都留有空间,好的学校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可适当提高要求,而各方面条件较差的学校则可以在这个空间内降低相应的要求;二是根据条件部分地实施课程标准,这主要指条件差的学校,比如偏远的农村买不起电脑,没有电脑教师,连网络都不通,那么只好将课程标准中这类内容暂时停止,实施一些如学生主体的理念等有条件实施的内容。

课程标准具有超前性,尤其是对于一些落后地区这种超前性更为明显,课程标准同时是一种开放结构,这种开放结构为课程标准在不同地区学校的实施中进行调整提供了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