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的解释,“运河”一词的定义为:“人工挖成,用于行舟的河道”。可知所谓运河,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必须人工挖成(笔者按:这里务请注意,定义中所谓“人工挖成”,是指相对于自然形成而言,并非指相对于使用机器挖成而言。也就是说,用机器挖成也可看成是人工挖成);二是必须用以行舟。如果人工开通一条河道后,用以输水灌溉农田,那么,这条河道只能称为灌溉渠道,而不能定性为运河。反之,如果是在一条自然生成的河道上,大船小船往来如织,运输十分繁忙,这样的河道也不能定性为运河。另有一种情况是,如果人工挖成一条河道后,既用以输水灌溉农田,又用以行舟通航,那么,这条河道也可定性为运河。
上述运河定义中“用以行舟”的概念,容易理解,不存在歧义。但“人工挖成”这一概念,则包含着多种方式。参照我国历史上诸多运河的实例,可以归纳为如下三种开通方式:①整条运河从头至尾都是人工开挖而成。这种方式,常用于开通里程较短的运河。例如,三国时代曹操,在北征乌桓时因运兵运粮的需要,在今河北省境内开通的平虏渠运河和泉州渠运河等。②对原已存在的整条自然河道,进行人工整治、改造而成。这种方式,常用于当地有合适的自然河道可资利用的情况。例如,春秋时代楚庄王时开通的扬水运河,是对位于长江与汉水之间,水源不足、水浅无法行舟的自然河道扬水,进行全线挖深和整治,并在其上游处引入新的水源,使原为自然河流的扬水,成为一条舟楫畅通的扬水运河。③整条运河中,部分河段是由人工挖成,部分河段是利用当地现成的泄水道、小河浜以及已经淤废的历史故道等,经开挖、改造、组合而成。这种方式,适用于开通里程较长的运河,因其可以减少土方工程量,节省劳力、经费和时间,所以为历代所普遍采用。例如,我国现在尚存、跨越多省的京杭大运河,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开通的。其中在今河北省境内的河段,主要是利用并重开隋炀帝时所开“永济渠”运河的故道和改造自然河道,再进行连接、组合而成;在今山东省境内的河段,主要是利用并重开东晋时代桓温北伐时所开“桓公沟”运河的故道,再从平地上开挖连接段河道,进行组合而成;在今苏北境内的河段,主要是利用现成的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所开“邗沟运河”以及流经当地的自然河道泗水,再从平地上开挖连接段河道进行组合而成;在今江南地区的河段,主要是利用历史上早已存在的“江南河”运河,进行拓宽、浚深,再开挖连接段河道,经组合而成。
那么,位于今上海市区内的黄浦江中、下游河段与苏州河,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开通的呢?
(一)黄浦江
前面已经详述,黄浦江在开通方式上分为三段,除了横贯于上海南郊米市渡、西渡、老闵行等一线的上游河段,原为太湖泄水道的东江,属于自然河道外,其余纵贯于上海市区的中、下游河段,均为人工运河。其依据和理由如下。
中游河段,系由黄浦和上海浦两条合流而成的自然河道,经开浚、整治、改造而成大黄浦的中游河段(即今起自闸港附近,向北延伸至外滩苏州河口为止的一段黄浦江)。
下游河段,系由当地(在今虹口区和杨浦区境内)一条半淤半废的泄水故道范家浜,通过拓宽、浚深、改造等一系列工程措施,再将它直接与大黄浦的中游河段相衔接,使原来呈现半淤半废状态的范家浜,旧貌变新颜,完全取代了原来严重淤废的黄浦尾闾段和吴淞江尾闾段,成为焕然一新的大黄浦下游河段(即今起自外滩苏州河口,向北至吴淞口为止的一段黄浦江),从而实现了位于今上海市区内的大黄浦全线贯通(笔者按:经过明朝人开通的大黄浦,相比原来的黄浦而言,河道延伸了、河身拓宽了、水道加深了、水势增大了,纵贯于整个上海市区,巨舶轻舟皆宜航行,而且终年不冻也不闹水灾,确确实实是一条相当理想的滔滔大河。因而明朝人褒称它为大黄浦)。(www.xing528.com)
如上所述,就明朝开通大黄浦中游河段与下游河段的方式而言,与上述历史上第三种开通方式相同。因此其河道的属性,无疑是人工运河。
(二)苏州河
吴淞江是太湖的主要泄水道,不言而喻是自然河流。由于种种原因,自北宋以降,吴淞江下游泛滥成灾,屡治无效。明朝永乐年间开通大黄浦后,用以排泄洪水、灌溉农田、航行舟楫,功效卓著,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太湖另一泄水道、即东江的洪水出路问题。因此,当时朝廷决定借鉴这一成功范例,采用另开新江以取代旧江的办法,期望着一劳永逸地解决吴淞江下游泛滥成灾的问题。岂知好事多磨,从明朝中叶起,在今上海地区出现了长达一个多世纪,时而中断、时而恢复的频繁折腾的开河治水场面:明英宗天顺二年(1458年),由都御使崔恭开其端,被迫中断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由工部尚书李充嗣续其后,又被迫中断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由应天巡抚海瑞总其成。当年的处境可谓是:屡迫屡停,屡停屡续,前赴后继,经历了100多年的艰辛付出和不懈努力,终于开通了一条位于今上海市区境内(起自今上海市嘉定区黄渡镇,止于今上海市外滩的黄浦江)、用以取代原吴淞江下游严重淤塞河段的新江。所谓“新江”,为当时的民间俗称,是相对于原吴淞江下游河段而言的,并非正式的河道名称。由于这条新江,完全是用人工开通的,既用于排洪泄水,又用于灌溉农田和行舟通航,因此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条不折不扣的人工运河。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上海成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当时居住在上海市区租界内的外国侨民,业余休假期间,常常爱好驾驶着游艇或小船,从上海市区出发,溯“新江”西上,直达苏州进行旅游或购物。前面说过,“新江”并非正式河名,事实上当时确实没有正式的河名。于是在外国侨民中,普遍流行着“苏州河”之名(意即通向苏州的河道)。这原是外国侨民对这条无名新江的一种俗称,起先只是在外国侨民中流行,彼此之间在口头上叫叫而已,并无文字记载。
及至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英国驻沪领事阿利国与上海道台麟桂签订了一份扩充英租界范围的书面协议,其中规定将英租界的北界扩展至苏州河(笔者按:原先的租界协议规定:英租界的北界,为苏州河以南的李家庄一带,即今北京路),从而使原先并无法律依据的“苏州河”口头俗称,一跃而成为具有法律依据的正式外交文件上的河道名称。其后,“苏州河”之名逐渐扩大到华人群体,并广泛地流传开来,成为家喻户晓的河名。其知名度之高,竟然达到了人们只知道上海有条苏州河,却并不知道吴淞江在哪里的程度。当时社会上一些书面传播物,往往将“苏州河”诠释为“吴淞江的俗称或别名”。其实,这样的诠释不免似是而非,至少说是不恰当。因为“苏州河”只是指吴淞江下游、位于上海市区境内一段新江的俗称或别名,而并非整条吴淞江的俗称或别名。由于苏州河之名,是专指吴淞江下游位于上海市境内的新江而言,前面已说明,这条新江是人工运河,那么,苏州河的河道属性,理所当然也是人工运河。
综上所述,根据黄浦江与苏州河的开通方式,以及“运河”的定义,笔者明确地对这两条上海母亲河,给予科学定性为人工运河,而绝对不是一般的自然河道。这一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说法,可能会冲击人们由来已久的传统观念,甚至感到无法接受。但是,这是历史真相和科学定性,是有根有据的,不得不予承认。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为此,希望阅读过本节文字的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重新树立科学的正确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