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士诚割据江东十二年的时代背景及中国运河三千年

张士诚割据江东十二年的时代背景及中国运河三千年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朝廷几次派兵进剿,均被张士诚打败。当时困守高邮的张士诚,不仅得以自动解围,而且意外迅速扩大了队伍。张士德智勇兼备,是张士诚政权战略方针的制定者。据此可以认为,张士诚的降元是借降元之名而行扩张之实。其实,这是张士诚对元朝政府一种表面上的应付姿态。事实是,在元末诸多的反元势力中,对元朝政权打击最力、最为致命的当数张士诚。

张士诚割据江东十二年的时代背景及中国运河三千年

元朝末年,朝政腐败,税、役繁重。劳动人民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还处处遭受地方豪强、富户的欺凌,其中包括贫苦的盐民。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人张士诚,与其弟三人皆以运盐、贩盐为业,“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凌辱之,或负其值不酬,而弓手邱义尤窘辱士诚甚”[171]。当时张士诚受到刘福通红巾军起义的启发,偕弟士义、士德、士信并联合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死邱义和欺凌他们的富家,聚众起义。由于张士诚“轻财好施,甚得其下之心;加上当时盐丁苦于官役,遂推其为主”[172]。在与邻县大户刘子仁的武装冲突中,大弟张士义中箭死亡,张士诚悲愤异常,率众奋力击溃刘子仁的武装,并乘胜攻占泰州、兴化和高邮等城市,这时张士诚的起义队伍已扩大到万余人。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张士诚在高邮称诚王,并建国号为大周。朝廷几次派兵进剿,均被张士诚打败。不得不改行招安,张士诚则采取灵活的对策,有时严加拒绝,有时虽受招而不安分。由于高邮位于京杭大运河在线,漕运严重受阻,朝廷惶恐不安,调集了号称百万的兵马,于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由当朝宰相脱脱统率南征。脱脱指挥作战有方,又比较关心士兵疾苦,因而连战皆捷,很快收复了天长、六合、盐城、兴化等城市,并团团包围了高邮城,日夜攻城,“矢石如雨注”[173]。张士诚等同仇敌忾,浴血坚守了一个月,正当危急万分、即将破城之际,朝廷中的佞臣哈麻(时任宣政院使)因与脱脱不和,嫉妒脱脱南征立功,唆使监察御史以“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174]的莫须有罪名弹劾脱脱,昏庸的元顺帝信以为真,下诏削去脱脱的官爵和兵权,任命他人代替。诏书到达高邮前线,元军闻之大哭、大乱,继而四散,百万兵马,顿时瓦解,成为元朝官军与农民起义军力量对比的转折点,从此农民起义进入高潮。当时困守高邮的张士诚,不仅得以自动解围,而且意外迅速扩大了队伍。

至正十五年(1355年)冬,张士诚二弟张士德率三四千人自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渡江,攻占江阴和平江(今苏州市)。周边的昆山、太仓、嘉定等县闻风而降。平江为江南首富的大府,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张士诚率众自高邮抵平江,改称隆平府,据以为都城。设省、院、六部和百司。又“命籍户部田赋,皆仍元旧,悉免夙逋(注:全部免去以往所欠税赋);赐今年田租十之四,并赐高龄老人粟、帛及贫民粥糜。开宏文馆,将吏子弟和民间优秀子弟入学。设礼贤馆,诏四方明博之士居之。令设郡劝农使和县劝农尉,讲修水利”[175]

四月,陆续占领湖州、松江、常州无锡,并一度占领杭州。惟有嘉兴因有骁勇善战的苗军将领杨完者坚守,张士诚军屡攻不克,杭州也是在攻克后为杨完者反攻而重失的。

由于张士诚军的纪律比较严明,对贫苦百姓也抱同情,因此尽管战争不断,当地百姓对张士诚军并无怨恨之情;相反,对杨完者统率的苗军则反感、怨恨之极。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

死不怨泰州张,生不谢宝庆杨。[176]

泰州张,是指张士诚。宝庆杨,是指元将杨完者。民谣的意思是说,如果在这场战乱中死了,不会怨恨张士诚;而活者也不会感谢杨完者。因为杨完者作战虽很勇敢,但军纪太差,乱闯百姓家,奸淫掳掠无所不为,所以百姓都怨恨他。(www.xing528.com)

至正十六年(1356年)至十七年(1357年)上半年,是张士诚势力顺利发展时期,控制的地域日益扩大,军事力量不断增强。然而,就在张士诚踌躇满志之际,一连串的挫折不期而至。先是位于长江两岸的泰兴、常州、江阴等城市被陆续夺走;继而位于太湖西南的长兴又告失守。原来,当时在反元诸路起义军中,朱元璋最为狡猾,他在扩张地盘的过程中,为了避免自己实力遭受损失,很少与强大的元朝官军正面作战,而是常在后方乘虚袭击其他的起义力量。将张士诚从元朝手中夺取的城市,一个个地攫取到自己手中。而最使张士诚痛心疾首的是,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徐达在袭击常熟时,设伏兵绊倒了张士德的坐马,将其二弟俘获而去。张士德智勇兼备,是张士诚政权战略方针的制定者。失去了张士德,张士诚政权的发展方向一片茫然。张士德被俘后,其“母痛之,议令士诚岁贡粮十万石、布一万匹,永为盟信,并以廖同佥易士德。太祖(注:朱元璋)不从。士德以为失身,事无所成,阴寄书与兄士诚:‘可降元朝,以为之助。’遂不食而死”[177]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八月,张士诚为了报二弟之仇,经过审时度势,决定按照士德的临终嘱咐:降元。当时通过元朝降将蛮子海牙牵线搭桥,向元朝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睦尔请降。元朝诏授张士诚为太尉。然而“士诚虽降,城池、府库、甲兵、钱谷,自据如故”[178]。尤其是张士诚降元后,未尝一日停止过扩张其势力。其中取得的最大成果,当与达识帖睦尔联手除去了骁勇善战、曾多次打败张士诚军的元将杨完者,从而占领了屡攻不克、梦寐以求的嘉兴和杭州,以及杭州周边的不少城市,使屡遭朱元璋蚕食、不断缩小的控制区又得以扩大。据此可以认为,张士诚的降元是借降元之名而行扩张之实。联系张士诚后来又反元而自立为吴王的事实来看,张士诚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降元,是在当时形势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策略。

张士诚降元之后,曾应朝廷的请求,为解决北方连年粮荒之急需,自至正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360~1363年),每年向朝廷提供十一万或十三万石粮食,四年共计四十八万石。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张士诚替行将崩溃的元朝政权在输血,是一种为虎作伥的行为。其实,这是张士诚对元朝政府一种表面上的应付姿态。不要忘记,元朝每年从江南地区通过京杭大运河运往大都的粮食何止百万石!张士诚每年截留元朝的粮食比他向元朝提供的不知要超过多少倍!如果对这视而不见,只盯着区区四十八万石粮食之数,那么,就有以偏概全、以点扩面之嫌了。更何况,每年十一万石或十三万石粮食主要用于救荒,而对于庞大的元朝政权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根本起不到输血救命的作用。事实是,在元末诸多的反元势力中,对元朝政权打击最力、最为致命的当数张士诚。因为他占领了高邮以南的运河线和素有粮仓之称的江南太湖流域地区,切断了元朝政权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来源。正如明末清初的顾祖禹所说:“元并江南,海道挽输,平江最为繁富,及张士诚窃之而运路中绝……元之覆亡,未始非士诚先据平江,竭彼资储之力也”[179]。这一评价,是比较切实和公允的。

张士诚割据江东12年,最后为朱元璋灭。被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张士诚胸无平天下的大志,一心只想保境苟安,做割据一方的君主。因此在他初步达到割据一方的目的后,就养尊处优,生活腐化,不理政事,将军国大事交由其弟张士信全权处理。而张士信愚妄贪逸,毫无主见,完全依靠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个文人。当时流传着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歌谣:“丞相办事业,专用黄菜叶,一朝西风起,干瘪。”[180]丞相,指张士信。黄指黄敬夫,菜与蔡谐音,指蔡彦文,叶指叶德新。西风,指位于西面的朱元璋势力。军事上,张士诚虽然兵多粮足,实力不在朱元璋之下,但缺乏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优秀将帅。因此,在与朱元璋的多次交战中,屡败于智勇兼备的徐达和常遇春。如在常熟的争夺战中,张士诚不仅丢失了赖以屏障的重要城市,而且兵力损失惨重,连统帅张士德也成为俘虏。又如,张士诚军的主力先后五次围攻诸暨州(今浙江省诸暨市),投入围攻的兵力最多一次达二十万之众,可是在付出了沉重代价后,诸暨城始终未能攻下。军事上的不断失利,是张士诚被朱元璋吞灭的一个重要而又直接的原因。

张士诚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在元末的反元战争中,曾在高邮城奋勇坚守一个月,促使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迅速激化,从而瓦解了号称百万的元军主力,迫使元军从此由主动进剿各路起义军转变为被动挨打的局面,大大有利于各路起义势力发展;同时,他长期占领江南太湖流域产粮区和切断京杭大运河运输线,迫使元朝停止了赖以生存的南粮北运,从而在粮食和财政经济上给元朝以致命的打击,加速了元朝的崩溃。总之,张士诚在我国历史上为推翻元朝的统治起过巨大作用,不应专以军阀割据的反面人物视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