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通贾鲁河,元时贾鲁治河的证据

开通贾鲁河,元时贾鲁治河的证据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史文献称为贾鲁河的有两条,均为元末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贾鲁开通,故名。但是,有些学者鉴于《元史》的《河渠志》和《贾鲁传》均未提及这条贾鲁河,因而对其是否为元朝贾鲁所开通,颇为怀疑。笔者从当时贾鲁治河采用“疏、塞并举”的方针来看,认为这条贾鲁河应该是元时贾鲁所开通。总之,贾鲁河不是明朝人所开,在刘大夏开通孙家渡河之前已经存在。元末,命贾鲁疏治以通漕,起郑州至朱仙镇,皆名贾鲁河。

开通贾鲁河,元时贾鲁治河的证据

历史文献称为贾鲁河的有两条,均为元末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贾鲁开通,故名。

其一,位于今鲁西南地区。起自曹县西南的黄陵冈,向东南行,经单县南、杨山北至徐州附近入于泗水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奉命治理白茅口黄河决溢,当时为使泛滥、漫流的黄河水回归黄河旧道,对严重淤浅的旧道进行疏浚而形成。据《行水金鉴》卷十七《河水》引于慎行《谷山笔麈》记载:

贾鲁河自黄陵冈南达白茅,放于黄堌等口,即今贾鲁河故道也。白茅在曹县,黄堌在单县。万历丙申,黄堌河决,由贾鲁河故道出符离集(注:在今安徽省宿州市以北)等处,盖即元人所挑矣。

《行水金鉴》卷十七《河水》又引《目游四海记》记载:

贾鲁河在黄陵冈南二里,曹县西南有黄陵冈,贾鲁开黄河故道始此。嘉靖前犹为运道,自黄陵冈塞,此河遂填。

据上引两则文献记载可知,这条为后世所称的贾鲁河,实际上就是黄河下游南迁后,经贾鲁疏通的一段黄河旧道,因此与本书所要介绍的贾鲁河并无关系。

其二,位于今河南东部。起自荥阳县境,向东流经郑州、中牟县境,折向东南流,经朱仙镇后再折向南流,经尉氏、扶沟、西华等县,至今周口市入颍水。本节所要介绍的,就是这条贾鲁河。

但是,有些学者鉴于《元史》的《河渠志》和《贾鲁传》均未提及这条贾鲁河,因而对其是否为元朝贾鲁所开通,颇为怀疑。笔者从当时贾鲁治河采用“疏、塞并举”的方针来看,认为这条贾鲁河应该是元时贾鲁所开通。理由如下。

(1)当时的治河重点在今鲁西南地区,除了疏通已经淤浅的黄河旧道和修筑堤防外,主要的工程是堵塞白茅决口。堵口工程异常艰巨,贾鲁创造性地采用沉石船为堤的方法才得以堵塞成功。与贾鲁同时代的欧阳玄,有感于贾鲁治河,技术超群,劳苦功高,特撰写了《至正河防记》一书,详细记述在白茅口一带的堵口、治河经过。于是流传下来,后为明初宋濂等编撰《元史》时所广泛采用。其实,当时贾鲁治河,不仅在今鲁西南地区,而且还在与之相毗连的豫东地区进行治理。为了减少黄河水势对黄陵冈、白茅口一带的压力,当时在黄陵冈的上游地区即今郑州、中牟一带,疏通了早已湮塞的北宋时期的金水河和新冲出来的沙河等,用以分流黄河水至淮河。只是工程规模和难度,都比鲁西南地区要小得多,而且没有特别突出之处,因此欧阳玄没有将它记述在《至正河防记》中,以致《元史》的《河渠志》和《贾鲁传》中也没有这方面内容的记载。据此,不能因《至正河防记》和《元史》没有提及贾鲁河,就认为贾鲁河不是贾鲁所开通。

(2)明朝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一书中说:“查荥阳之东,广武山之南,一水东流,经郑州、中牟之北,祥符之西,由朱仙镇南,经尉氏、扶沟、西华之东,沈邱之南。在元时名为郑水,土人名为贾鲁河者也。南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名为沙河”[152]。从沈德符列出的河道所经过的诸多县名,一看便知这河道就是贾鲁河,更重要的是,明确指出在元时已存在,并有贾鲁河之名称。

(3)有学者认为贾鲁河原名孙家渡河,不是元末贾鲁所开,而是在明朝时开通。“弘治七年(注:1494)年,刘大夏治孙家渡口,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水南行,经中牟、朱仙镇,下至项城、南顿入颍,以杀黄河水势,并资通运,这就是今贾鲁河”[153]。这一说法值得商榷:其一,孙家渡河得名于孙家渡口,孙家渡口位于明时荥泽县以北(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明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刘大夏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治河,曾“浚孙家渡口,别凿新河七十余里,导使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154]。所谓孙家渡河,当时指起自黄河岸边的孙家渡口,向南延伸而与贾鲁河北端接通的一段,也就是刘大夏新开的七十余里河道。当然,明朝人也有将贾鲁河称为孙家渡河的,如成书于明嘉靖年间的李濂《汴京遗迹志》卷六《河渠》二说:“今所谓孙家渡者,自荥泽而下,引河为渠,由朱仙镇东南达于淮、泗,似亦汴渠之遗意。”这是因为刘大夏曾经在贾鲁河的北端开通了一条孙家渡河,并且可能还对贾鲁河进行过疏浚和治理,所以刘大夏后世的人,就将“由朱仙镇东南达于淮泗”的贾鲁河,也笼统地称作孙家渡河。事实是,在刘大夏开通孙家渡以前,贾鲁河已经存在。其二,刘大夏是在弘治六年(1493年)二月开始主持治河工作的,在此之前主持治河工作的是工部侍郎陈政。弘治五年(1492年)八月,陈政在勘察山东、河南两地的水势和地形后,向朝廷上奏治河方案时说:“河之故道有二:一在荥泽孙家渡口,经朱仙镇直抵陈州;一在归德州”[155]。可见,在刘大夏开通孙家渡河之前,已存在从“孙家渡口经朱仙镇直抵陈州”的河流故道。这条故道从“直抵陈州”一句来看,当是蔡河故道。一年后,刘大夏在开通了七十余里的孙家渡后,很可能疏浚并导水于这条蔡河故道,用以排洪分流。但是,蔡河故道并非贾鲁河。历史的事实是,当时在今河南省东南地区,并存着蔡河故道和贾鲁河两条河道,就地理位置而言,蔡河故道在东,贾鲁河在西,两者大致平行,都从北向南通至颍水。

综上所述,刘大夏开通的孙家渡河是贾鲁河与黄河的连接段,不能以局部的河段代替整条贾鲁河;而他“导使南行,由中牟、颍川东入淮”的,很可能是蔡河故道,也可能是指已经存在的贾鲁河。总之,贾鲁河不是明朝人所开,在刘大夏开通孙家渡河之前已经存在。

那么,贾鲁河是怎样开通的呢?现按其开通情况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段叙述如下。(www.xing528.com)

(一)上段

从贾鲁河上源至中牟县为上段。据《行水金鉴》卷十七《河水》引《目游四海记》记载:

郑州北有贾鲁河,自荥阳县流入,其源有三:西源自密县之圣水岭;中源自荥阳之暖泉、冰泉;东源自州境之九仙庙;三源合于张家村,名曰合河。至京水镇,曰京水河。又北受须、索二水,曰双桥河。元末,命贾鲁疏治以通漕,起郑州至朱仙镇,皆名贾鲁河。

不难看出,贾鲁河的上游河段,原是北宋汴京四大漕河之一的金水河。北宋灭亡后,金水河随着汴京的衰落而逐渐湮塞,但故道尚存。《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金水河》记载说:“太祖建隆二年(注:961年)春,命左领军卫上将军陈承昭率水工凿渠,引水(注:即引须水、索水和京水)过中牟县,名曰金水河。凡百余里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于汴,设斗门、入浚沟、通城壕,东汇于五丈河。”北宋灭亡后,汴京逐渐衰落,金水河也逐渐断淤塞,至元朝时已经湮废。贾鲁在治理黄河时,利用湮塞的金水河故道,将其在中牟县以上的河段进行疏通,用以宣泄、分流侵占汴河的黄河水,遂形成贾鲁河的上游河段,当时称之为郑水。

(二)中段

从中牟县折向东南经朱仙镇,再继续向东南至尉氏县境的河段为贾鲁河中段。北宋时的金水河,起自荥阳县境,向东经郑州、中牟县境后,继续向东至汴京,并不经过汴京西南的朱仙镇,而贾鲁河经中牟县后就折向东南经朱仙镇,再至尉氏县境接沙河。这一段贾鲁河道,系改造在黄河决溢后由洪水新冲出来的沙河河道而形成。

(三)下段

贾鲁河中段在尉氏县境接上沙河后,循沙河向南至周家口入颍水为下段。这一段贾鲁河系贾鲁疏浚沙河而形成。沙河,因河水中含沙较多而得名。需要说明的是,此沙河与《水经注·渠水》所称的沙水并非同一河流。沙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起自汴梁,向南流经通许、陈州后入颍水。汉时称为浪荡渠,隋唐以后,皆称为蔡水或蔡河。北宋时经过改造而成为汴京四大漕河之一的惠民河。北宋灭亡后,惠民河随着汴京的衰落而一落千丈。而沙河是一条新生的河流,其流向大致同沙水平行,地理位置则在沙水之西,北宋和南宋时尚不存在。根据历史资料分析,大约出现于南宋末元朝初。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兵攻灭金朝后,企图乘胜攻灭南宋,为此“决黄河寸金淀(注:在今开封市以北)之水,以灌南军,南军多溺死”[156]。这一次人为的决堤,导致黄河水分成三股洪流南窜:东面一股循古汴水故道,东流入泗达淮;中间一股沿着惠民河(即蔡河)南流,经通许、太康入涡达淮;西面的一股则从中牟县向东南冲刷出一条新的河道,经朱仙镇和尉氏、扶沟、西华等县境入颍达淮。及至元朝,由于没有大力治河,黄河自阳武以下多次发生决溢,在元末贾鲁治理黄河前的六七十年间,决溢的黄河水基本上沿着上述三条路线南流入淮的。其中新冲出来的那条河流,经由朱仙镇和尉氏、扶沟、西华等县境南入颍水,就是沙河。元末,贾鲁依循金水河故道和沙河,加以疏浚连通而成贾鲁河(见图17-7)。

图17-7 贾鲁河示意图[157]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历史文献甚至一些权威性的文献,都认为贾鲁河的流经路线是宋朝时的蔡河故道。如《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九《开封府·贾鲁河》条记载:“元贾鲁所开河,在仪封县黄陵冈南,故道湮没。今所云贾鲁河,盖即宋时蔡河故道也。”这种说法实属误解。产生误解的原因,主要是不了解沙河的由来和存在,而将沙河误认为沙水(即蔡河)。

还需一提的是,1938年为阻止日本侵略军南下,国民政府曾炸开花园口黄河堤,郑州、中牟一带顿成泽国。后经疏浚、治理,形成贾鲁河新道。新道中段的流经路线(即朱仙镇西南至扶沟县一段),其地理位置较历史上的贾鲁河偏西,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贾鲁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