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惠河船闸设施及历史改建

通惠河船闸设施及历史改建

更新时间:2025-01-19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通惠河上有七个船闸,这可能是郭守敬在规划、设计时的船闸数,并不是通惠河开通以后的实际船闸数。截至这时止,通惠河上有单门闸两座,双门闸九座,合计船闸十一处,闸门二十座。据此可知,通惠河上的木闸,在使用了18年后出现腐朽现象,开始改建为砖石砌的闸,仅此一项工程,改建了16年时间才完成。通惠河开通后,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

所谓“坝闸”,是元朝时修建在运河上的一种航道设施的工程术语,相当于现代的船闸。通惠河上当时究竟建有多少船闸?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的资料并不一致。现分列如下:

1.《元史》卷一百六十四《郭守敬传》的记载说:

每十里置一闸,比至通州,凡为闸七。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以过舟止水。

记载中所谓“距闸里许上,重置斗门,互为提阏”,就是指由一座闸门和距离一里左右的一座斗门共同组成一个船闸。隔在闸门与斗门之间的河段称为闸室,航运中的船只进入闸室后,操纵闸门,使之上闭下开或上开下闭,将闸室内的水位抬高或降低到与船只前进方向航道的水位相当时,再开启前进方向的闸门,船只就可平稳地驶入航道前进。通惠河上有七个船闸,这可能是郭守敬在规划、设计时的船闸数,并不是通惠河开通以后的实际船闸数。

2.《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通惠河》的记载是:

坝闸十处,共二十座。其坝闸之名曰广源闸;西城闸二,上闸在和义门外西北一里,下闸在和义水门西三步;海子闸,在都城内;文明闸二,上闸在丽正门外,水门东南,下闸在文明门西南一里;魏村闸二,上闸在文明门东南一里,下闸西至上闸一里;籍东闸二,在都域东南王家庄;郊亭闸二,在都城东南二十五里银王庄;通州闸二,上闸在通州西门外,下闸在通州南门外;杨尹闸二,在都城东南三十里;朝宗闸二,上闸在万亿库南百步,下闸去上闸百步……成宗元贞元年,西城闸改名会川,海子闸改名澄清,文明闸仍用旧名,魏村闸改名惠和,籍东闸改名庆丰,郊亭闸改名平津,通州闸改名通流,河门闸改名广利,杨尹闸改名溥济。

上述记载中的广源闸和海子闸,未注明闸门数,故只能视其为单门闸,计两座;其余均为双门闸(即船闸),计八座。合计船闸十处,闸门十八座。这与记载的“坝闸十处,共二十座”相对照,尚缺少闸门两座。而再对照上述记载的十处船闸名称,缺少河门闸(即广利闸),可知河门闸并非建成于通惠河开通之时,而是在两年后的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时所增建,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才出现了河门闸的名称。截至这时止,通惠河上有单门闸两座,双门闸九座,合计船闸十一处,闸门二十座。

3.元朝人欧阳玄《圭斋集》卷九所载《欧阳原功中书右丞相领通惠河都水监事政绩碑》文的记载是:

导昌平(县境内)白浮之水西流,循西山之麓,会马眼诸泉,潴为七里(泊)东流,入自城西水门汇积水潭。又东并(注:即傍的意思)宫墙,环大内之左,合金水河,南流东出,自城东水门至潞水之阳,南会白河,又南会直沽入海,凡二百里,是为通惠河。置闸二十有四,跨诸闸之上,通京师内外经行之道,置桥百五十有六。闸以制蓄泄,桥以惠往来……

欧阳玄,字原功,号圭斋。浏阳县(今属湖南省)人。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进士,精通文史,亦善词章。曾官国史院编修、翰林直学士。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奉诏纂修《经世大典》。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任翰林学士,参加以丞相脱脱领衔的修史工程,任总裁官,宋、辽、金三史中的发凡、举例、论、赞、表、奏等都出于其手。因功擢翰林学士承旨,晚年以中书右丞相致仕。欧阳玄的主要成就在编史和文翰方面。但根据以上引文得知,欧阳玄在其生涯中还曾从事过通惠河的修治工程[135]。自从郭守敬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成功开通通惠河后,因沿途地形倾斜坡度较大,河道难以保持航行所必需的水位,严重影响漕船的航行,因此在元成宗大德年间责成欧阳玄进行修治。这次修治工作的重点是,对河道坡度较陡之处的闸坝设施进行改建,即将单个闸门或双闸门改建为具有双门或三门的船闸,使通惠河渠化,以利行船。例如,在城北积水潭出口处,将原以为单门的海子闸(后来改称为澄清闸),增设了二门,改成三门船闸;又如,郊亭闸(后改称为平津闸)原为双门,这次改建时增设一门,成为三门船闸;再如,位于今西直门外的广源闸,这次改建时增设一门,由原来单门改成双门。这样,通惠河上共计十一闸,二十四门。与上引碑文记载的“置闸二十有四”相符合。(www.xing528.com)

4.元朝人熊梦祥所撰《析津志·河闸桥梁》的记载:

凡水之上下二百余里,置闸节水二十四,实有利于国矣。

按:《析津志》是记述元大都的山川风物、市政设施等状况的地方志书,成书于元末。熊氏在编撰该书时,明显是根据当时最新资料即欧阳原功在重修通惠河后的结果进行记述的。因此两种文献所记相符,均为十一闸,二十四闸门。

综合以上四种文献记载,现将当时通惠河上的十一闸、二十四闸门,按自西向东的顺序,列一览表如下。

表中所列的十一座船闸中,广源闸修建的时间最早,该闸始建于通惠河开凿前三年的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因此不在郭守敬的规划设计内。其余各闸均始建于开凿通惠河时。不过,当时为了急于求成,初建之闸均为木闸。据《元史》卷六十四《河渠志·通惠河》记载:

武宗至大四年(注:1311年)六月,省臣言:通州至大都运粮河(注:即通惠河)闸,始务速成,故皆用木。岁久木朽,一旦俱败,然后致力,将见不胜其劳。今为永固计,宜用砖石,以次修治。从之,后至泰定四年(注:1327年)始修完焉。

据此可知,通惠河上的木闸,在使用了18年后出现腐朽现象,开始改建为砖石砌的闸,仅此一项工程,改建了16年时间才完成。

通惠河开通后,管理工作提上议事日程。朝廷先是设立大都河道提举司的官署,属都水监领导,专门负责河道疏浚和坝闸维修等工程事务。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四月,朝廷根据中书省臣的建议,组建了一支拥有一千五百名士卒的巡护部队[136],对通惠河全线进行巡防和守护,以防范不法人员偷取水源或破坏坝闸的行为。同年七月,为了进一步细化管理工作,朝廷又增设“提领三员,管领人夫,专一巡护”[137],使通惠河上的每一座坝闸都有专人管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抢修。坝闸提领官,俗称闸官,设置的数量日益增多,到后来发展为“通惠河闸官二十又八”[138]。总之,管理工作是维持运河生命的重要保证,元朝对此有着深刻认识,故平时十分重视。正如当时的工部官员们所说:“通惠河创造闸坝,所费不赀,虽已成功,全藉主守之人,上下照料、修治。”[139]

通惠河开通后,并非就此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断进行整治维修,因为白浮堰横卧于大都以北的西山斜坡上,每当洪汛时期,来自北沙河和南沙河上游各支流的山洪,以高屋建瓴之势下泻,白浮堰首当其冲,堰堤多次被冲垮,其中情况比较严重的几次是: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因连日霖雨,山洪暴发,致使白浮堰溃堤三十余里,花费了数月的时间才加以修复。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因大雨,白浮堰堤崩塌三十七里,朝廷发动军、民进行抢修,数月完成,共用去七万余工。其后,泰定四年(1327年)八月,山洪冲毁清水口工程和白浮堰堤,朝廷“发卫军八千,修白浮瓮山河堤”[140]。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白浮堰堤亦因被洪水冲毁而发动卫军进行抢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