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惠河水源设计及其背后的水文工程

通惠河水源设计及其背后的水文工程

时间:2023-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惠河的关键是水源问题。郭守敬是在总结过去的闸河、坝河、金口河等运河都遭受失败的教训基础上,寻求解决通惠河的水源问题的。就是说,通惠河的水源,不考虑从浑河引水。而必须引用清澈的水流作为通惠河的水源。由此可见,为了要汇集众多的泉水作为通惠河的水源,不得不将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各个泉源串联起来,将引水渠道设计成弧线形状。

通惠河水源设计及其背后的水文工程

通惠河的关键是水源问题。由于大都的地理位置是在一个地势由西向东倾斜的小平原上,能符合这个条件提供水源的只有浑河(即卢沟河,今永定河)。而浑河的流量全年分配极不均衡,加上泥沙多,不宜作为运河的水源。前面提到的闸河、坝河和金口河等运河,都是引卢沟河为水源,因全年水源不均以及泥沙含量太多,而难逃浅涩、干涸和淤塞。

郭守敬是在总结过去的闸河、坝河、金口河等运河都遭受失败的教训基础上,寻求解决通惠河的水源问题的。他认为要解决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思路不能束缚在自然河流上,而必须开拓视野,寻找自然河流以外的新水源。因此,在他向元世祖提出的建议中,关于水源和引水问题,着重强调了如下两点。

其一,“改引浑水溉田,于旧闸河踪迹导清水”。就是说,通惠河的水源,不考虑从浑河(今永定河)引水。浑河泥沙多,只能用以灌溉农田。而必须引用清澈的水流作为通惠河的水源。这些清澈的水,来自新发现的许多泉源。原来,郭守敬长期生活在大都,曾对大都周围的地形和水资源进行过多次实地勘查。早在元世祖中统三年(1262年)就任提举诸路河渠官之前,为解决旧漕河(即金朝开凿的闸河)的水源问题,曾对当时中都(即后来的大都)周围的水资源进行了实地勘查,所以在上都晋见元世祖时,提出了“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的合理化建议。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并受命重开金口河时,对中都周围的水资源再次进行了深入的勘查。因此,郭守敬对大都周围的地形和水资源分布状况,了如指掌,他在历次的实地勘查中,陆续发现了大都以北的昌平县境内,分布着许多水量丰富的地下泉源。如在昌平县东南六里的白浮村附近,有一座名为神山(今凤凰山)的小山,在其山麓下有大量的泉水涌出地面,史称白浮泉,也称神山泉。在神山周围方圆数里内还分布着其他泉源多处,如王家山泉、虎眼泉(在昌平县治西南)、孟村一亩泉(在昌平县治西南十五里)、马眼泉(在昌平县治西南二十里)等,这些泉源涌出地面后,就各自顺着地势向低洼方向流淌,形成许多条小溪沟,这些小溪沟又从不同方位向低处流,并以关沟为主形成一条自北向东南流的小河,这就是温榆河上源之一的北沙河。在北沙河的东面,也有一些泉源涌出形成几条小溪,再流向低处会合而成一条自北向南流的小河,这就是温榆河另一上源的东沙河,1958年修建的十三陵水库,就位于东沙河上。上述白浮泉则位于东沙河的西侧。郭守敬还在白浮泉的西南方向一带,也发现有多处泉源向地面涌水,例如,温泉(在昌平县治西南三十二里)、黑龙潭、冷水泉等,每个泉源照例各自形成一条小溪沟,并流向低处会合而成一条自西南向东北流的小河,这就是温榆河又一上源的南沙河。北沙河与东沙河在昌平县沙河镇会合后,向东南流不多远又与南沙河会合,会合处今已成为沙河水库,从而形成水量颇大的温榆河,向东南流至通州以北注入潞河,成为潞河的一条重要支流。

郭守敬在规划设计通惠河的引水工程时,其汇集水源的方法十分高明和独特,他设计的引水渠道,不是直线形,而是呈弧线形(见图17-6)。为什么要设计成弧线形?一是为了要串联上述所发现的各个泉源,有意绕道,使尽量多的泉水流入引水渠道内,以增加运河的水源;二是这条引水渠道起自白浮泉,止于瓮山泊,长约六十里。而白浮泉所处的海拔高程约为60米,瓮山泊所处的海拔高程约为50米,而从白浮泉到瓮山泊,中间要横穿北沙河和南沙河的两处河谷,其海拔高程约为40米。如果从白浮泉用直线形引水渠道直接通向瓮山泊,则这条引水渠道将从海拔60米左右的高处,下达到海拔40米左右的河谷低处,再从海拔40米左右的河谷低处,上升到海拔50米左右的瓮山泊,这样的引水渠道是根本无法进行引水的。由此可见,为了要汇集众多的泉水作为通惠河的水源,不得不将位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各个泉源串联起来,将引水渠道设计成弧线形状。

图17-6 白浮堰与通惠河示意图[132]

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郭守敬所设计的弧形引水渠道,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随意而为,而是匠心独运,极为科学合理。这条引水渠道的起讫点白浮泉,同瓮山泊之间的地形高差约有15米。为了避免引水渠道在延伸过程中的过度倾斜,使水流在引水过程中保持着正常的流速,特意使其大致沿着标高为50米的等高线的走向平缓地延伸,以达到逐渐降低高度、使水源能够平缓地流向瓮山泊的目的。这是智慧超群的一步棋。

值得强调提出的是,600多年前由郭守敬规划建造的白浮堰引水道,同上世纪50年代时,为了解决北京市民的饮用水问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规划建造的京密(北京—密云水库)引水渠道,两者的走向基本一致。这充分说明当年郭守敬规划设计的白浮堰引水渠道,是十分科学、合理的。(www.xing528.com)

郭守敬之所以能够匠心独运、设计出如此高水平的引水渠道,与其多次进行实地勘查,对位于大都周围的水资源分布状况了如指掌,以及能够熟练地运用测量技术和等高线的科学概念是分不开的。郭守敬中年时,为了治理黄河灾害,以掌握黄河中游地区的地形起伏变化状况,曾进行过大面积的地形测量和水平测量,并且在我国率先科学地采用以海平面为基准的海拔概念。所以在规划设计白浮泉引水渠道时,也是得心应手地运用了测量技术的。毋庸置疑,这条白浮泉引水渠道,是郭守敬对中国运河工程和大都(今北京)地区引水工程的一项重大贡献。

由于这条弧形引水渠道位于斜坡上,截断了北沙河和南沙河上游的许多小支流,因此在每个截断口的下方都需要修建“清水口工程”。据上引《元史·河渠志》记载,清水口工程共计十二处。所谓“清水口工程”,就是修建一些临时性的石囤堰坝[133]。在平时,将每个泉源的下流通道用石囤加以堵塞,迫使泉水流入引水渠道。而在山洪暴发时,汹涌的洪水,通常会将拦水的石囤堰坝冲垮,这就需要在山洪过去后及时进行重建,否则这些宝贵的泉水就会白白流失。因此,清水口工程虽然简单易筑,但是要反复重建,消耗人力、物力至巨。

郭守敬设计的弧状引水渠道,还周密考虑到在山洪暴发时会受到冲击而使泉源尽失,因此特意从白浮泉起至瓮山泊止,沿着引水渠道修筑一道长堰以资防护,于是这条引水渠道在历史上也就习称为白浮堰(见图17-6)。

这条起自白浮泉止于瓮山泊的白浮堰,沿途究竟接纳了多少个泉源?据清朝人所撰《日下旧闻考》卷五十三记载:计有“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泉、龙泉、冷水泉、玉泉”,共计十泉。而上述修建的清水口工程为十二处,则尚有两处泉源无名称记载,可能已经湮塞或失传。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郭守敬既然汇集诸多泉水作为通惠河的水源,何以不用一亩泉?这个问题是因郭守敬向元世祖提出的建议中,所谓“不用一亩泉旧源”而产生的。其实,这是对这句话的误解。一亩泉是金章宗时期,韩玉开通闸河时曾经利用的泉源,故郭守敬称它为旧源。由于新发现的白浮泉水量比一亩泉水量大,而且距瓮山泊的路程也比较远,所以郭守敬在规划通惠河的水源时,选择以白浮泉水为主要水源,由远至近,沿途陆续接纳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等,因此所谓“不用一亩泉旧源”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是:不以一亩泉旧源为通惠河的主要水源,而绝对不是完全不用一亩泉的意思。

其二,在引水过程中,要“经瓮山泊,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入旧运粮河”。就是说,郭守敬在规划通惠河时,考虑到水源会因季节不同而有盈亏,为此他所设计的引水渠道,其路线走向有意要经过瓮山泊和积水潭。以便将这两处水域作为引水过程中的两个天然水库,用以调节水量。即在多雨季节水源充盈时,水量在两个水库中储存起来,这样既可避免泛滥,又可济运河于不时之需;而在干旱季节水源枯萎时,则可开启水库闸门,让水库中的水流入运河,以提高运河的水位,使运河终年可以通航。

关于通惠河的引水渠道,可以划分为三段:从白浮泉到瓮山泊的白浮堰为第一段,其功能除了输送水流外,更承担着接纳诸泉源的重任。从瓮山泊至紫竹院为第二段,这段引水渠道基本上利用金朝韩玉开闸河时所修建的引水旧道(即今之长河),经过拓宽加深重修而成的。渠道在紫竹院正好接上高梁河上源,将部分高梁河水也顺道纳入通惠河的水源中。从紫竹院到积水潭为第三段,这一段引水渠道,也属于高梁河的故渎,早在三国时已经开发。金朝位于中都北郊的漕渠以及元朝开通的坝河,都曾利用过这段水道。元朝时的积水潭和太液池在金朝时是同一片水域,称为白莲潭,位于中都的东北郊区,水域呈不规则的长条形,面积很大。因这里地势低洼,系由高梁河流经这里时潴聚而成。元朝初,在扩建中都为大都时,将白莲潭全部包括在大都城中,并在白莲潭的南部一带营建皇宫,将原来呈带状的白莲潭一分为二,北部水域成为积水潭,面积比现在的积水潭和什刹海加在一起还大得多,因一眼望去,“汪洋如海”[134],当时的大都人均称它为“海子”。南部水域被划入宫苑内,成为元朝皇宫内的太液池,面积包括现在的北海和中海。并将积水潭与太液池水域隔断。太液池的供水渠道是皇宫专用的金水河,直接引玉泉水为水源;而其排水渠道则与通惠相通,因此太液池水波荡漾,是个活水池。由于通惠河的河道从积水潭以下就利用了金朝所开的闸河旧道,因此积水潭成为通惠河的起点和漕运码头,到达大都的漕船均停泊在积水潭。在积水潭通向通惠河的出口处,筑有三道闸门,用以调控水量和水位,供舟船航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