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1231~1316年),字若思,顺德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是我国元朝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除了在天文历法和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外,还在数学、地形测量、机械制造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郭守敬生活的时代,正是蒙古人统治着我国的时期,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进攻南宋时病死前线,其弟忽必烈继任,十一年后(1271年),创建元朝,是为元世祖,并定都于大都(今北京市)。郭守敬一生的科技活动,主要是在元世祖时期。
郭守敬自幼聪颖好学,尤其对天文、数学、水利、地理等自然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曾从同乡前辈刘秉忠学习天文、地理,具有“巧思绝人”[118]的天资,因而受人青睐。三十岁那年,受同乡张文谦之邀,至大名、彰德路从事农田水利工作,虽然初出茅庐,但他学有根底,办事认真负责,深得张文谦的器重。当时的大名、彰德地区,连年干旱,农业凋敝,赋税又重,人民生活艰难。郭守敬深知水利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因此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一套改进农田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计划,经过实践,取得显著效果。
当时忽必烈取得政权不久,人心不稳,因此致力于发展各地农业生产,急需水利方面的人才。中统三年(1262年),张文谦向忽必烈推荐了郭守敬。郭守敬到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晋见忽必烈时,面陈水利六事。第一件事就是建议“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119]。其他五事,也都是关于河北地区宜速兴办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当时河北地区是朝廷漕粮的主要供应地,所以忽必烈十分重视他的建议。“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120]当即授予他提举诸路河渠的官职。(www.xing528.com)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随同张文谦考察西夏(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河渠设施,郭守敬主持修复了长达四百里的唐来渠和二百五十里长的汉延渠,并疏浚整治了遍布河套地区的水利网,使九万多顷农田得到灌溉,受到了当地官府和百姓的好评。由于在西夏的工作成绩出色,回到京师后,被提升为都水少监,成为主管全国水利事务的高级官员。至元二年(1265年),郭守敬向朝廷建言重开已经淤寒多年的金口河,以便运输西山(今石景山)的木、石,供营建大都和皇宫。他所设计并主持开通的金口河,由于在上游金口险要之处预设了一条减水河(即溢洪道),这对当时的工程技术水平来说,无疑是一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有效的技术措施。实践证明,每当山洪暴发时,金口河上游的卢沟河(今永定河)水势汹涌,正是由于这项先进的工程措施,才避免了一次又一次的险情,使金口河得以持续运转了数十年。
至元十三年(1276年),正当郭守敬在水利工程领域接连取得成就之际,朝廷因制定新历法的需要,将对于天文历法有很深造诣的郭守敬调去负责历法制定工作。他主张“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于仪表”[121],因而亲自动手创制简仪、仰仪、圭表、玲珑仪、星晷定时仪等天文仪器十余种,其中的简仪乃是世界上最早的赤道仪。并按不同纬度,在全国各地设置二十七个观测所,进行实测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尤以黄道、赤道交角和二十八宿距度的测定,最有价值,达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由于领导有方,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仅五年时间就编成了《授时历》。还在历法计算中,与王恂等人合作,首创中国式的球面三角法和三次差内插法,这些计算方法的出现,比欧洲至少早了300多年。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六十岁的郭守敬又因水利工程的需要,以太史院(主管天文历法的机构)令兼领都水监,负责规划、设计并主持开凿了历史有名的通惠河。开凿通惠河之难,难在解决水源问题。郭守敬凭着“巧思绝人”的杰出才能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在多次实地勘查的基础上,于大都以北寻找到许多新的泉源,将这些泉源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供水渠道,再运用测量技术和数学方法,使这条供水渠道循着等高线的走向,逐渐而平稳地从高处到低处,通向瓮山泊(今昆明湖)和积水潭(今什刹海),从而源源不断地向通惠河供水,终于解决了前人未能解决的水源问题,在中国运河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郭守敬一生中着有《推步》《立成》等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著作十余种,可惜都已失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